1999~2008年中國醫藥黃金十年的那些事!
日期:2018/9/16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給絕大部分行業都帶來了難以計算的消極影響,在兩次風暴夾縫中的十年,中國醫藥行業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1999年,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為1534億元,當年我國GDP為81911億元,醫藥工業總產值占GDP比為1.87%;而到了2008年,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達到8667億元,我國GDP為300670億元,占比上升至2.88%。十年中,我國GDP總量翻了2.67倍,但醫藥工業生產總值卻翻了4.65倍。
相較于此前的改革開放二十年來說,在這一階段整個中國醫藥行業呈現出面貌一新的改變。僅在2000年底,國家就出臺了醫療制度改革的13項配套政策,在醫藥行業掀起了一股改革之潮,直接觸及到醫藥行業的生產企業、商業企業、醫院、零售企業,讓人感到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1999年12月藥品分類管理流試點的3個城市和7家單位工作進展順利,藥店開始懸掛“OTC”標識
2000年1月1日《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開始實施,藥品分類管理拉開序幕之后,處方藥銷售呈爆發式增長;“九五”計劃進入尾聲時,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民營、MNC的主流公司獲得長足的進步,改革、轉型成為這個時期的關鍵,各個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在這個年代接連產生。
1
恩必普的啟示
改革開放帶給企業的,不僅僅是政策上的影響,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變化。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轉型與改革對于企業尤其是老牌的國企顯得尤為重要。
1999年,王明輝正式接管云南白藥,打破了老字號“吃老本”的歷史,通過創造性建立的四大創新機制,僅一年時間,云南白藥在2000年的銷售收入比1999年增長234.29%,凈利潤增長46.94%。
而2004年,云南白藥牙膏的橫空出世,真正讓云南白藥實現了脫胎換骨,迅速搶占市場發展的制高點,僅用三年,云南白藥牙膏銷售額即攀升至5億元,到2010年達到12億元,位居本土牙膏品牌的第一名,創造了民族藥企進軍日化領域的神話。2017年云南白藥收入超過240億元,同時成為國內五家市值超千億的公司之一。
這十年中,原料藥企業曾有過風光最盛的年代。華海藥業、常山藥業和海普瑞等一大批原料藥企業嶄露頭角,并且在這十年中迅速壯大。尤其在2002年以后,原料藥的生產中心逐漸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中國在全球青霉素等原料藥“最大出口國”的位置上穩居多年,中國的原料藥生產企業也擁有著全球最大的出貨量和產能儲備?;瘜W原料藥的出口經歷了一個高速增長期,截至2008年,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24%以上,中國也被稱為是“世界原料藥工廠”。這個勢頭一直到2009年才開始由盛轉衰。
1999年的石藥,被稱為國內最大原料藥生產基地,就在這種情況下,石藥集團掌門人蔡東晨卻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震驚的決定:以5000萬元的天價轉讓費購入恩必普的專利。斥巨資購入的恩必普在2005年才上市,之后連年虧損,這個舉動一時間引起質疑聲無數。但正是由于看到了原料藥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缺點,石藥集團毅然把恩必普堅持了下來。棄舊揚新,石藥的主營業務從原來的原料藥,漸漸向創新藥和品牌藥全線過渡。
如今,以恩必普為核心的新藥群,成為企業主要的利潤來源,企業原料藥與制劑藥的銷售比重由原來的7∶3變為3∶7,真正實現了從原料藥到制劑的轉型。作為中國醫藥歷史上少見的成功商業化的一類新藥,十多年后的今天,恩必普至今依然在產品的上升周期。而在以恩必普為核心利潤增長的帶領下,石藥已經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力的上市公司之一。
轉型的過程是漫長而又痛苦的,原料藥營銷和制劑營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很多藥企轉型轉到一半的時候,覺得制劑營銷太麻煩,難度太大,于是資源又重新向原料藥傾斜。
在這個時期之后,環保的壓力讓政府的監管越來越嚴格,而“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原料藥企業經過了一輪又一輪的整治和洗牌,原料藥市場暴露出的問題也在全球化的市場下展露無疑,一大批不符合標準的小型原料藥制藥廠接連被關停。
2
民營企業崛起
在2000年,國家鼓勵醫藥經營企業實行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重組,允許民營經濟通過改制和重組形式進入醫藥經營領域。隨著國家相關法律制度的健全和監管力度的加大,企業在市場機制下不斷優勝劣汰、優化重組,涌現出一大批在細分行業下的龍頭企業。
劉寶林看準國家允許民營經濟通過改制和重組形式進入醫藥經營領域的時機,1999年在武漢創立湖北九州通醫藥有限公司,從一開始就采取低平價采購、低平價銷售,快批、快配的經營模式,把藥品送到城市、農村、邊遠山區,當年實現銷售收入4億元,業內稱這一藥品經營模式為“九州通模式”,九州通作為民營醫藥商業的龍頭登上歷史舞臺。從1999年到2008年,九州通的業績從4億元到189億元,增長近50倍,由此奠定了民營商業企業龍頭的位置。
1999年之前國內制藥行業存在一些奇怪的現象:原研藥大多在外企手里、技術停留在高校和實驗室、大量制藥企業都只在做仿制藥。整個本土醫藥市場創新能力羸弱,產、學、研之間存在嚴重脫節。
1997年,全球最大的CRO企業昆泰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播下了CRO產業的種子。盡管多少有點水土不服,但正是他們的出現,點燃了中國CRO市場的星星之火,讓中國的藥企看到了萬花筒。2000年,時年28歲的李革在上海一個700平米的實驗室創立了藥明康德,開創了中國本土化CRO的先河,李革也因此被成為中國醫藥研發外包產業第一人。
2003年在我國CRO發展史上是重要的一年,在2003年我國頒布了《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對CRO做出了明確定義,并規定申辦者可以委托合同研究組織執行臨床試驗中的某些工作和任務,直接激活了CRO市場的迅速發展,CRO市場成燎原之勢。統計顯示,到2004年底,國內開展CRO業務的大大小小各類機構在300家左右。國內的CRO企業迎來了一個從蠻荒到迅速發展的時期。目前國內已有大大小小CRO企業五百多家,而李革創辦的藥明康德已經成為國內CRO企業的絕對龍頭。
本文版權屬于E藥臉譜網(www.y-lp.com),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