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方案》,在組織帶量議價采購環節中,當藥品價格降到全國最低成交價格時,將終止降價談判,并執行全國最低成交價格。對于婦兒專科非專利等藥品,此次議價將以“保障供應為重點”,“帶量采購價格”會“合理確定”;對于低價藥來說,則以“全國采購均價為基礎”;而此次采購降價的重點,無疑將是“高價溶媒、中藥注射劑、輔助用藥及抗微生物藥物”,藥品采購方將按照先易后難(分割包圍打運動戰、殲滅戰)的原則逐步開展有針對性的降價談判(靶向性很強)。
可以預見,此次帶量采購的底線就是全國最低價,這種帶量談判更像是一種過程復雜、運動式的低價在線聯動。談來談去,無非就是全國最低價。但令人不解的是,《方案》竟然要求企業要提供出廠價。如果是為了推進兩票制,這份《方案》無疑顯得管得過寬但不一定什么都能顧全得到;如果是為了降價藥價,在兩票制的背景下,出廠價的提供無非就是讓藥企再進行一次高開而已,意義已經不大。
總體來看,方案結構清晰度一般,對于藥品分類及其采購辦法過于簡單。同時,也沒有涉及到評審分組(質量層次劃分)等因素,具體議價方式怎么議也是語焉不詳,對于斷貨缺貨的藥企,《方案》有相應的制約方法,但對醫療機構采購回款等關鍵環節的有效配套措施則沒有看到相關規定。但此次帶量帶購的聚焦點即降價點也比較明確,大家可以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認真算算根據此次帶量采購,自己的品種究竟是否能夠實現價格堅挺抑或被辣手摧花。
在經歷了各省競相壓低藥價的風潮,藥價越來越低,藥企前方的道路越來越艱難,尤其是在省級招標片區再招的大背景下,中標的結果沒有相對固定的周期,縱有好品種,誰敢做?就算價格暫時定了,但后續大量的醫院臨床開發與眼巴巴的等待藥事會召開就足夠折騰得你五迷三道、身心俱憊。但事實告訴廣大的藥企同仁,在醫藥政策面前,真正的抵抗就是延緩,延緩降價的趨勢,充分運用好規則,以時間換空間,能爭取一秒是一秒,能少降一份是一分。春天已經來了,但新一輪降價嚴冬,誰能活過去,尚未可數。辛苦的藥招人,千萬別說你想靜靜,停不了的標與二次議價,就是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