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國務院醫改辦會同國家衛生計生委等8部門聯合下發的一份通知明確,綜合醫改試點省(區、市)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的公立醫療機構要率先推行藥品采購“兩票制”,鼓勵其他地區執行“兩票制”,以期進一步降低藥品虛高價格,減輕群眾用藥負擔。
“兩票制”是指藥品從藥廠賣到一級經銷商開一次發票,經銷商賣到醫院再開一次發票,以“兩票”替代目前常見的七票、八票,減少流通環節的層層盤剝,并且每個品種的一級經銷商不得超過兩個。
受此政策影響,眾多醫藥公司正在經歷著近幾年最大的一次渠道變革。在經歷了1年半時間的“兩票制”政策后,各大血制品公司的經營也因政策的調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2017年,上海萊士收入為19.27億元,同比減少17.13%,而應收賬賬款9.57億元,同比增長162.91%。大幅的應收款導致公司的經營活動凈現金流大幅減少,該數值從2016年的6.38億元減少到2017年的2.65億元,同比下降58.62%。而2018年第一季度公司仍然不見好轉,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公司收入為3.17億元,同比下降20.9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7055萬元,同比下降54.03%;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為-6373萬元。
由此看來,“兩票制”對公司的影響確實不小,但目前上海萊士的經營狀況也并非完全由行業大環境導致,從其他血制品公司的經營情況可以略知一二。
天壇生物(600161.SH)2017年血制品行業收入15.13億元,同比增長13.24%,但應收賬款從2016年的2.13億元下降到2.6萬元;扣非后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14億元,同比增長69.20%;經營活動凈現金流從2016年的4.28億元減少到2017年的2.18億元,同比下降僅49.53%。
2018年第一季度,天壇生物實現收入5.53億元,同比增長0.3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1.07億元,同比增長11.59%。
華蘭生物(002007.SZ)2017年血制品行業收入20.78億元,同比增長14.52%;扣非后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61億元,同比增長12.02%。2018年一季度,公司收入5.61億元,同比增長4.4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1.88億元,同比僅下降18.19%;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為4036萬元,而上年同期為-9021萬元。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同是經歷了兩票制,作為血制品龍頭公司,上海萊士的經營狀況反而是最糟糕的。上述三家公司中,只有上海萊士連續兩個報告期(2017年度和2018年一季度)的收入增速是負增長,而且在營業收入負增長的基礎上應收賬款大幅增長162.91%;上海萊士2017年上市公司血制品第一的位置已經被華蘭生物超越。
作為都經歷了“兩票制”政策的血制品公司,作為龍頭的上海萊士為何收入增長更慢,經營業績更糟呢?
而且,上海萊士擁有比同行更高的管理費用。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萊士收入19.27億元,管理費用3.52億元,占比18.26%;2018年第一季度,管理費用占比進一步上升至26.05%。
競爭對手中,2017年,博雅生物(300294.SZ)收入14.61億元,管理費用1.61億元,占比11.02%;2018年第一季度,管理費用占比下降至9.49%。2017年,華蘭生物收入23.68億元,管理費用2.88億元,占比12.16%;2018年第一季度,管理費用占比將至11.23%。
2017年,天壇生物收入17.65億元,管理費用2.52億元,占比14.27%;2018年第一季度管理費用占比9.5%。
就管理費用占比而言,上海萊士要遠高于上述所有競爭對手。
血制品三雄:跑輸行業,失去第一
回顧整個血制品行業,自2001年起,國家為加強監管,不再審批新的血制品企業。目前,中國共有血制品生產企業三十余家。國家不斷加碼監管政策,使得血制品行業的進入壁壘極高,目的是促使行業優勝劣汰,集中度提高,從而提升中國血制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2004年以后,全球血液制品企業通過一系列整合,行業集中度明顯提升,貝林、百特、基立福、奧克特琺瑪等大型企業的產品所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 70%。與國際血液制品行業企業數量少、經營規模大的現狀相比,目前中國血液制品企業仍呈現小而多的態勢,行業有待整合。
基于這樣的一種市場情況,上海萊士自上市以后就開始了一系列的收購。公司的戰略非常清晰,就是通過收購進行擴張,讓市場集中度提升,并成為有影響力的巨頭。
資料顯示,2013年,上海萊士收購邦和藥業,2014年12月收購同路生物,2016年11月收購浙江海康的90%股權,2017年5月收購廣仁藥業的100%股權及部分債權,目前公司正在籌劃收購同方萊士的部分股權。通過不斷的收購,上海萊士的市值迅速攀升,截至2月23日停盤前,公司的市值接近千億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值不斷攀升的背后,公司的經營狀況并沒有得到好轉,反而是陷入了重重隱患之中。
首先來看一下近兩年上海萊士的經營狀況。2016年,公司收入為23.26億元,凈利潤為16.5億元,其中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為1.56億元,投資收益為6.72億元,兩者合計占凈利潤的比例高達50.18%。
2017年,公司收入為19.27億元,凈利潤為8.31億元,其中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為-1.78億元,投資收益為4.26億元,兩者合計為2.49億元,占凈利潤之比為29.84%。
2018年第一季度,上海萊士的營收為3.17億元,同比下降-20.97%;凈利潤-6.89億元,虧損的原因為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為-8.97億元,占凈利潤的比例為130.18%。這也是公司上市以來單季度的最大虧損。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上海萊士利潤的來源大部分和投資相關,并沒有真正體現公司并購的效果。
2017年,華蘭生物的收入已經達到23.68億元,超越上海萊士的收入19.27億元,上海萊士已經在收入方面失去了第一的位置,而華蘭生物成為了血制品行業新的龍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