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有償服務進入尾聲 軍隊醫院未來將進入專業化
日期:2018/6/30
軍隊醫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已基本接近尾聲,未來將更加專業化,軍隊醫院全心為軍服務。 6月12日凌晨3點,中國軍網刊發對軍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的專訪文章《堅決打贏軍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攻堅戰》。該文向外界傳遞出一個信息:歷時兩年之久的軍隊醫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已基本接近尾聲。 “停止有償服務,軍隊醫院回歸主業,聚焦主體,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五一醫院院長王景明告訴健康界,軍隊醫院未來將更加專業化,就是為軍服務。 王景明所說的專業化,指的是近日以中辦、國辦、軍辦名義下發《關于深入推進軍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的重大意義,即著眼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 1 軍隊醫院改革再回顧 對于改革背景,王景明向健康界闡釋了軍隊對外有償服務形成的歷史原因及歷程。 “從解放軍的成長歷程來說,走過小米加步槍、‘沒有武器敵人給我們造’、到解放初期抗美援朝靠老百姓支持,再加上國家經濟不景氣,我們的軍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過的‘苦日子’。”王景明回憶說,改革開放之前,軍隊剛剛實現基本生活保障,當時有一幅漫畫折射了真實寫照:中國軍人洗完襯衣、光膀子等著晾干,因為那時每人只發一套衣服。 軍隊基本生活補助沒有,醫療衛生也一樣。王景明說,軍隊醫療衛生基本經歷了三個時期。計劃經濟時期是免費醫療,但只為內部人員服務,并不對外開放。改革開放后,因為國家資源不足,要求企事業醫院、軍隊醫院對外開放,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同時也要求企事業人員參加社保,軍隊有自己的社保體系,只不過補貼比地方低。當時的大環境是,生活補貼困難,醫療補貼遲滯于地方醫療保險,經費不足等因素促成“以民養軍”局面。與此同時,軍隊醫院向地方開放的過程中,醫療技術得到提升,社會經濟也得到發展,彌補了軍隊經費不足,改善了醫院基礎建設條件。“就目前來看,各地軍隊醫院的基礎建設、醫療服務等大都是一流的。” “十八大、十九大之后,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厲害了我的國’,軍隊經費充足,所以開始停止對外有償服務,同時企事業醫院劃歸到醫療衛生行業,通過政府接管、國資委平臺接管、社會資本接管、股份制改革等途徑實現改革,其實都是一致的。”王景明如是說。 國防大學教授姜魯鳴在2017年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1998年7月,黨中央、中央軍委從確保人民軍隊性質、宗旨和政治本色的高度,果斷作出軍隊和武警部隊一律不再從事經商活動的重大決策。 軍隊停止經商活動后,為了合理利用軍隊富余資源、支援國家經濟建設,軍委確定允許10個行業在保證完成軍內任務的前提下,結合業務工作,利用富余設備、場地和技術條件,為社會提供服務并適當收取一定費用,也就是對外有償服務。 此外,另有5個行業也自行開展了有償服務。這15個行業主要涉及幼兒教育、新聞出版、文化體育、通信、人才培訓、基建營房工程技術、儲運設施、民兵裝備修理、維修技術、司機訓練、房地產租賃、農副業生產、招接待、醫療、科研。 不過,近些年來,隨著外部市場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加之內部制度不夠健全完善,在不良風氣影響下,部隊開展有償服務的攤子越鋪越大,投入的精力和資源越來越多,成了事實上的經營活動。而這一點與中央軍委當時的決策意圖偏離。 時間轉至2015年,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發出全面停止軍隊開展對外有償服務的號令。2016年2月,中央軍委下發《關于軍隊和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活動的通知》,對軍隊和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進行總體部署,提出涉及到醫療等5個項目于2018年6月底前完成。 2018年6月12日凌晨3點,中國軍網刊發對軍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的專訪文章《堅決打贏軍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攻堅戰》,對軍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情況進行展開性解答。 該負責人稱,截至目前,全軍15個行業已有12個行業基本完成停止有償服務任務,房地產、農副業生產、招接待3個行業正在攻堅收尾。根據《指導意見》,軍隊各級機關、部隊及其所屬事業單位開展的有償服務活動全部停止,主要包括醫療、科研、幼兒教育、新聞出版等15個行業。這意味著,軍隊醫院已基本完成停止有償服務任務。 2 軍民融合趨勢與專業化發展 對于停止有償服務后,軍隊醫院還能不能給老百姓看病的問題,軍隊和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于2017年6月曾公開回應稱,軍隊醫院在停止有償服務之后,將納入軍民融合發展體系,繼續承擔國家賦予的社會保障任務。 2017年10月5日,《解放軍報》刊發文章稱,全軍衛生領域軍民融合正向全方位多層次深化拓展,軍隊優質醫療資源更好服務社會。 該文章稱,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著眼醫療衛生工作具有軍地通用性的實際,著力拓展軍民融合范圍、完善融合機制、提升融合層次,厚植軍隊衛生發展根基,最大限度地把醫療資源輻射到軍地,讓軍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實現效益最大化。 “醫學作為實踐科學具備其特殊性,軍隊醫院繼續為老百姓看病,一方面是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障軍隊醫生的專業技術技能得到提高,為官兵提供更好的醫療救護服務。”王景明認為,軍隊醫院實行“軍民融合”是大勢所趨,如果平時不接觸疑難雜癥,戰時就會有問題。 從我國醫療體系建設現狀來看,姜魯鳴曾表示,相對群眾就醫需求,我國優質醫療資源還存在較大缺口,看病難的問題還比較突出。軍隊在堅持姓軍為戰的基礎上,適當利用富余資源為民服務,既有利于踐行人民軍隊的宗旨,緩解國家醫療資源短缺的壓力,又有利于鍛煉軍醫的診療技術,提升醫療水平,為戰時提供技術儲備。 “軍隊醫院收支兩條線管理,醫護人員待遇將實行按勞分配,崗位津貼與為兵服務質量掛鉤,把官兵滿意度作為確定其待遇標準的重要依據,所以軍民融合更像是一種技術鍛煉的途徑,有利于服務水平提升。另一方面,融合趨勢下,一部分醫院要保留軍隊醫院的屬性,另外一大批醫院將移交給地方。”王景明向健康界分析稱,軍隊醫院全面停止有償服務意味著患者流量驟減、醫療資源過剩和設備場地閑置等問題的出現,如果軍委方面沒有補助意愿,移交地方將成“大概率事件”。 本文素材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網、新華社、健康界等多家媒體報道。
信息來源:健康界
浙公網安備 3302120200069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