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外企在中國醫械市場節節敗退
日期:2018/6/5
英國《金融時報》 湯姆?漢考克 上海報道
在中國市場,全球最大一些醫療器械制造商的銷售額一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最賺錢的醫療市場。但中國政府提振國內企業的計劃,正在蠶食跨國公司在華的市場份額,而且分析師表示,這一趨勢將會加速。
中信銀行(Citic Bank)數據顯示,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達4620億元人民幣(合740億美元),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推動這一趨勢的是日益富裕但快速老齡化的人口,以及政府加大的醫療支出。
去年,中國進口了逾200億美元高端醫療器械,強生(Johnson & Johnson)、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等外企主導了其中高技術器械的銷售。強生表示,其在華醫療器械銷售去年增長了兩位數。
但北京方面已明確表示有意改變這一狀況。
根據《中國制造2025》倡議,中國政府希望到2020年將國產醫療器械在醫院的使用比例提高至50%,到2025年提高至70%。目前,中國正尋求打造能夠占領出口市場的“國家冠軍企業”。
此番努力加劇了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緊張,美國和歐洲官員都表示這將威脅到他們國家在先進制造業方面的優勢。
英國《金融時報》看到的多份政府通告顯示,上述計劃正在強力推進。去年9月,有四川官員表示,醫院在從呼吸機到PET-CT掃描儀的15個類別中只能使用國產器械。
盡管帶有保護主義色彩,但這些措施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允許的,因為中國不是涵蓋國營醫院的《政府采購協議》(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的簽字國。
由于國產器械一般都較便宜,所以此舉部分是為了削減成本,官員們手中的“武器”是國家醫保基金。國家醫保基金覆蓋的醫療費用比例越來越高。
上述措施導致了心臟手術使用的支架等器械的市場迅速轉向國產,如今這一市場由本土公司主導。四川的醫生李強(音譯)表示:“進口支架醫保無法報銷。所以我們使用國產的。”
波士頓咨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合伙人羅英表示,過去五年,跨國公司在中國骨科植入器材市場的份額已從80%降至不足50%。她補充稱:“隨著中國企業的研發和商業能力變得越來越強,它們不斷地在更多醫療器械領域贏得份額。”
麥肯錫(McKinsey)合伙人弗洛里安?特恩(Florian Then)表示,醫療器械“依然是很多跨國企業正以兩位數增長的一塊市場……當地企業的增長速度更快”。
但他認為,由于中國尋求更多地使用國產器械,如果跨國企業的產品是在中國當地生產的,它們也可能會被納入到政府采購范圍內。
特恩表示:“顯然政府鼓勵本地生產。政府鼓勵跨國企業轉變商業模式,把價值鏈放在中國本地。如果你想要合拍,你就應該認真考慮本地化戰略。”
比如,強生在中國有兩個生產基地,并且正在建設第三個。
成立于1991年、總部位于深圳的邁瑞醫療(Mindray)就是一家受益于上述政策導向的中國企業。2015年第三季度,邁瑞的凈收入為3.27億美元。后來,邁瑞從納斯達克(Nasdaq)退市,尋求回到國內上市以獲得更高的估值。
邁瑞稱,過去十年其將收入的約10%投入到研發中,并在2008年斥資2億美元收購美國企業Datascope的病患監護業務,這使其成為以銷售額計全球市場上這類醫療器械的第三大供應商。
“趨勢是國內企業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國內產品變得越來越好。”邁瑞醫療總裁成明和說。邁瑞在超聲成像市場的份額已經提高至10%,排在通用電氣和飛利浦之后。
他表示政府的本地化努力是“有益的”,但他補充稱,“不可能完全只購買國內產品。很多產品在中國依然生產不出來。”
但這阻止不了中國企業努力追求應用最尖端科技的產品。根據中信銀行的數據,上海聯影醫療科技(United Imaging)在上海CT/MRI腦部掃描市場的份額,從2011年的1%增長到2016年的11%。在去年的一輪融資后,該公司的估值達到50億美元。
成明和表示,邁瑞正進軍內窺鏡器械等領域。“我們才剛起步。在中國,國際企業的呼吸機的市場份額應該會降低。”
多名分析師一致認為,戰斗將圍繞高端器械展開。“重點是診斷機等醫院使用的大型器械。”咨詢公司Trivium China的Ether Yin表示,“一旦中國企業可以生產這類器械,醫院就會換用它們的。”
Wang Xueqiao補充報道
譯者/何黎
信息來源:萬英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