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智能審核主要通過自動化監測醫生診療行為,達到控制醫療不合理費用、維護醫保基金安全的作用,2009年左右由商業公司從美國引入,并從2011年左右,在中國各省市陸續上線。
落地中國的原因是全國醫?;鹬Ц冻霈F缺口,并呈現逐年上升態勢,目前在2000億元左右。
因此,國務院、人社部、原衛計委等部委多次發文要求上線醫保智能審核系統,直至目前,在新成立的國家醫療保障局將人社部、原衛計委、發改委和民政部部分職責整合后,國務院再次鼓勵醫保智能審核,以達到醫保控費目的。
不過,醫保智能審核雖已成為一個獨立行業,但在中國一直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最近,隨著國新健康這個國家隊的出現以及國務院的明確鼓勵,商業落地或許可期。
中國上線較早的醫保智能審核系統,是海虹控股(擬更名為“國新健康”)2011年在廣西柳州和浙江杭州等地的試點。經過各地三年試點,2014年,人社部發布《關于全面推進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服務智能監控的通知》,要求通過兩年時間,在全國所有統籌地區普遍開展智能監控工作。
這一期間,正好是醫?;鹬Ц度笨诔掷m擴大的時間段。
2011-2016年,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扣除財政補貼后收入均小于基金開支。2011-2014年期間開支缺口呈逐年上升態勢,迅速擴大超過2000億。近兩年,隨著醫??刭M及降低藥占比等行政手段出臺,2015年、2016年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支有轉趨平衡的跡象,但仍面臨超過2000億的開支缺口。
醫保基金收入面臨壓力的同時,開支卻在逐年增加。全國公立醫院次均門診費用由2011年的179.8元增長至2016年的245.5元,人均住院費用由2011年的6632.2元增長至2016年的8604.7元,日均住院費用由2011年的643.6元增長至2016年的914.8元。同時,居民醫保的人均財政補貼額從2011年的200元提高到了2016年的420元。
醫??刭M迫在眉睫,醫?;鸬倪\行壓力和經濟下行的財政壓力下,通過醫保控費、平衡醫?;鸬氖罩Э滩蝗菥?,是新一輪醫療改革的核心。
因此,自海虹控股后,東軟集團、久遠銀海、東華軟件、萬達信息、衛寧軟件等公司陸續入場,從而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醫保控費市場(PBM)。各公司系統的差別主要體現在臨床知識庫。
以龍頭企業海虹控股為例,該公司的“臨床知識庫”和“處方審核引擎”,可準確發現醫療服務中存在的套保、過度醫療及其他違規行為。其功能包括:自動化審核、審核結果在線反饋、自動扣費、決策支持及醫院前置診間實時醫療用藥監控、輔助提示等。
截至目前,中國大多數地區已上線醫??刭M智能審核系統,如海虹控股,截至2017年底,公司業務覆蓋23個省的149個地級以上城市,服務2.7億參保人員,覆蓋醫保基金規模5000億元,醫?;鹁C合管理服務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
但醫保控費市場始終存在一個商業模式落地的問題,即企業通過什么方式保證收入持續、穩定。
醫保經辦機構引入具有醫療信息背景的專業公司,聯合共建智能監控的第三方服務平臺。但囿于政府相關采購法律法規的限制,醫保智能審核公司普遍遇到盈利模式瓶頸。
較早之前,海虹控股方面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受到政府采購法規政策的影響,醫保審核和第三方支付評審的服務費無法納入政府預算,曾以軟件建設費用的名義一次性支付少量數額,這使得企業在這一業務上難以盈利。
后來,某大型商保公司曾希望將結余的醫保費用與醫?;鸱殖?,但這一商業模式并不適合帶有公共屬性的醫?;稹?/span>
目前,醫??刭M的主要收入是服務費,如根據海虹控股披露的近幾年PBM前五大客戶及銷售收入情況可以看出,地級市收費落地金額在100萬-200萬之間。但這仍不足以形成確定的商業模式,直到國家隊進入。
去年11月9日,中國國新旗下國風投宣布向中海恒增資5億元,并視情況分期追加36.96億元,成為海虹實控人,開啟公司逆向混改大門。
今年4月13日,海虹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將中文名稱變更為“國新健康保障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時,證券簡稱擬變更為“國新健康”。公司更名同時,提前換屆改選的新董事會也隨之浮出水面。
國新健康負責人介紹,公司是提供健康保障服務整體解決方案的國有龍頭企業,形成了醫?;鹁C合管理服務、健康醫療大數據服務、醫藥福利管理服務(PBM)、商業健康保險第三方服務(TPA)、醫療人工智能服務的“五位一體”業務架構。
招商證券認為,央企身份對醫保系統整合和商業模式落地具有決定性意義:“海虹控股正式成為央企控股企業,從民企到央企身份的轉變,將極大地提升公司在醫保服務市場的競爭力及議價能力,公司公告顯示,目前中國國新正與公司探索合理的收費模式,今年公司計劃對現有149個統籌單位的醫保審核等基礎業務實現全面收費。”
此外,通過醫?;饘徍藰I務積累的海量醫療數據,在直接或間接取得一定授權情況下,還可解決商業健康險行業缺乏診療數據的痛點,從而打開更多成長空間。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信息來源:上海醫藥商業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