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外流5種模式,上海醫藥、九州通、國大藥房深度解析
日期:2018/4/29
得益于“醫藥分開”持續推進,處方外流正處在全面爆發的臨界點。
處方外流實際上是藥品銷售利益的重新分配過程,自然引得各路諸侯下場競逐。圍繞處方外流,藥企、流通企業、零售企業等進行了諸多嘗試,開始跑馬圈地。
動脈網總結,處方外流主要有5種模式,我們挑選了上海醫藥、九州通、國大藥房等案例,深度解讀處方外流業務模式。
▍處方外流需跨越“三座大山”
處方外流的業務模式其實非常好理解,就是讓原本在醫院發生的處方藥銷售轉移到院外,由流通企業或是社會藥房來承擔處方藥的銷售工作。但是實際執行起來,還有不少難點待以突破,我們總結有三:
處方來源問題。處方只能由醫生開具,醫生的執業地點在醫院,醫院從藥品銷售中獲益。如果要處方外配,首要解決的就是醫院和醫生的意愿問題。醫生愿不愿意放、醫院愿不愿意放,放了之后收益會不會下降。如果下降了,需不需要補貼,補貼多少,這都是應該考慮的問題。
對于要承接處方外流的機構來說,現實的問題就是到底是找醫院合作還是找醫生合作,找醫生合作不能繞過醫院,找醫院合作不能繞過醫生,三方的利益需要兼顧。
醫保統籌問題。醫保統籌賬戶目前沒有對社會藥房開放,意味著在藥店買藥只能通過醫保個人賬戶,個人賬戶額度用完之后,患者如需報銷,必須要到醫院買藥。
考慮到醫保基金本來就不寬裕,統籌賬戶向社會藥店開放尚需時日。
另外,基層醫療機構可以走醫保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且報銷比例高于藥店(10%左右);隨著基藥制度完善,基層用藥限制放開,分級診療制度執行,基層醫療機構的接診人次將更多,開藥的機會也更多,常見病、慢病續方將更多發生在基層醫療機構,對處方外流、醫藥零售亦有一定分流作用。
社會藥房藥事服務能力問題。處方外流主要的承接對象是社會藥房,處方來了,社會藥房能不能接得住也需考慮。
對于處方藥,患者可能需要問詢服藥禁忌、配伍規范等,此前醫院藥房,藥師有專業背景且經驗豐富,用藥安全有保障。
而零售藥店藥師數量不足,且存在掛證、影子藥師的情況,藥事服務能力不足,或影響患者用藥安全。
當然,以上都是相對比較極端的考慮,在實操中,解決的方案可以是醫院和社會藥店信息互聯互通,醫院的處方直接開到社會藥房;或是第三方處方共享平臺,連接多家醫院、多家藥店,根據患者的需求進行動態匹配。
針對醫保統籌的問題,可以首先考慮放開慢性病門診統籌,這樣既便于患者購藥,又不至于擴大醫保基金缺口。另外可對開放的藥店予以要求,比如達到GSP標準、經營誠信規范、無不良事件記錄等。逐步探索醫保開放的力度,更好滿足居民就醫購藥需求。
對于藥事服務問題,實際上業內已經有了諸多探索,比如“共享藥師”、“線上藥師”、“藥診店”等,即利用信息化工具提升藥師的工作效率或替代方案,高效利用優質藥師資源,保證患者安全用藥。
處方外流牽涉到醫院/醫生的收益,藥企的市場策略,流通企業的經營結構,藥店的市場規模,患者的用藥安全,藥品的流通渠道變化,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性問題。
以上提到的難點是實施過程中比較突出的現象,要完成“醫藥分開”、“處方外流”還與醫保基金使用管理、醫療衛生政策制定、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醫院薪酬分配、患者的就醫購藥習慣等有千絲萬縷的關系,突破不易。
▍上海醫藥:DTP藥房+電子處方流轉
處方外流承接經驗,首推上海醫藥。由于其分銷巨頭身份,其很早就在布局處方外流業務,主要路徑在醫藥分銷和醫藥零售兩端。
醫藥分銷端是“藥房托管”,截至2017年末,上海醫藥共托管醫院藥房226家,新增97家。
醫藥零售端的主要布局為零售連鎖藥店、院邊店、DTP藥房三部分。截至2017年末,上海醫藥有院邊藥房54家,新增14家。
DTP業務是上海醫藥零售業務最大的看點。在并購康德樂之后,上海醫藥已成為國內DTP業務的絕對龍頭,DTP門店數超過70家。
DTP業務指的高值藥品直送,由藥企直接將高值藥品配送到相關零售門店進行銷售,商業利潤更高。在產出上,DTP藥房收入可到2000萬元/年,是普通藥店的數十倍。不過,DTP業務更依賴與藥企的資源對接,以及更高的藥事服務能力。
上海醫藥在2015年成立了上藥云健康,發展處方藥新零售“互聯網+”業務平臺,同時整合了DTP業務。上藥云健康的主要模式是打通醫院HIS系統,實現醫院處方線上導流,線下配送。
據其官方數據,僅2017年就實現了對接各級醫療機構214家,處理超200萬張電子處方。
上海醫藥同時積極參與上海社區綜改處方延伸項目,助力分級診療,目前已覆蓋上海市146家社區醫院及衛生服務中心。
2017年,上海醫藥還與騰訊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初步形成從處方獲取與管理、實現與配送及處方增值服務的處方藥新零售價值鏈閉環。
處方增值服務端,上海醫藥嘗試為個人提供創新醫療支付解決方案,攜手阿斯利康推出泰瑞沙?金融分期方案,以減輕患者家庭的短期現金支付壓力;與百時美施貴寶聯合,落地了國內首個“按療效付費”創新療效保險項目。
▍九州通: 網絡配送+智慧藥房
九州通是行業排名第四的醫藥流通企業,也是全國最大民營醫藥流通企業。在處方外流趨勢下,其也進行了嘗試和探索。
2016年2月,九州通公告,收到湖北省食藥監批復函,省食藥監局為鼓勵藥品現代物流企業參與新醫改醫藥分業改革,探索處方藥電子商務銷售和監管模式,同意其下屬全資子公司好藥師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試點開展武漢市中心醫院門診藥房部分藥品遠程銷售配送業務,并準予好藥師在互聯網上結算相關費用。
2016年7月,九州通與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達成智慧服務戰略合作,九州通將為其開發醫用耗材供應鏈管理平臺及藥品供應鏈管理平臺。
藥品供應鏈管理平臺建設內容包括:
1)九州通負責建設一個與醫院對接的藥品供應鏈管理平臺,該平臺與醫院HIS系統對接,傳輸處方信息,向患者提供藥品供應服務;
2)根據用藥依從性原則,在患者首診之后,醫院可以通過慢病管理系統,對慢病患者進行管理;
3)供應鏈管理平臺以具有經營藥品的零售藥店為載體,該藥店應當嚴格依據GSP藥店建設標準建設、管理,與九州通倉儲信息管理系統對接,采用自動存儲貨架、電子標簽、條形碼、無線手持終端等先進的物流技術和設備,實行精細化的貨位管理和藥品賣出的批號追蹤;
4)九州通應當對合作藥店的經營管理、質量安全承擔責任,確保出售的藥品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5)為了更好地服務患者,提高臨床藥學的服務水平,優化肝病病人的藥學服務,九州通及其授權的下屬公司可以聘請醫院的臨床藥師到合作藥店進行臨床藥學服務工作。
以上即為一個完備的處方外流模型:由醫藥流通公司搭建處方信息平臺,對接醫院處方信息,與零售藥店合作,為零售藥店供藥,并對藥物質量和安全負責。
同時,為了提高零售藥店管理水平,還可聘請醫院藥師到藥店進行執業。處方外流的處方來源、藥事服務問題都予以了解決,據九州通介紹,該模式開啟了醫藥分開-智慧藥房-互聯網業務的新模式。
▍國大藥房:院邊店+DTP藥房
在醫藥零售領域,國藥一致下屬國大藥房是全國銷售規模排名第一的醫藥零售企業,是國內少數擁有全國性直營藥品零售網絡的企業之一。國大藥房零售連鎖網絡遍布19個省、 自治區及直轄市,遍及近70個大中城市。
形成覆蓋華東、華北、華南沿海城市群的藥店網絡,并逐步擴散進入西北、中原和內陸城市群,銷售規模超過100億。
醫院周邊店是國大藥房搶奪處方外流的橋頭堡,截止2017年末,國大藥房共有醫院周邊店253家。2017年,國大藥房新增醫院周邊店53家(其中28家已開通醫保),其中16家醫院周邊店累計實現盈利。
DTP藥房,同樣為國大藥房布局重點。
2016年末,國大藥房DTP藥房門店數為16家,2017年新增24家,總數量達到40家。2017年,國大藥房DTP銷售收入12.2億元,同比增長20.33%。按12.2億/40家計算,國大藥房DTP業務單店產出高達3050萬。
國藥一致/國大藥房布局處方外流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在于:
1)覆蓋全國的零售網絡以及完善的醫藥分銷網絡;
2)豐富的品種資源,國大藥房經營商品品規近12萬種,可滿足處方外流需求;
3)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建立了上海全國物流中心、23個省市級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網絡,覆蓋全國所有門店;
4)國大藥房旗下子公司的醫保資源獲取能力普遍較高,醫保銷售占比較高,經營穩定;
5)其他如股東背景——國藥集團背書,合規經營等,亦為國大藥房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
▍處方外流引各路“諸侯”下場競逐
政策方面,處方外流與“醫藥分開”對應,近年出臺了多項重磅政策推動醫藥分開,旨在打破公立醫院及醫護人員與藥品、耗材廠商的利益鏈條,達到控制藥價不合理增長的目的。
歷年醫藥分開政策梳理
從地方試點看,西安、成都、重慶均已發布零售藥店試行“電子處方”政策,采取與醫療機構對接的方式,實行計算機聯網并通過信息系統從醫療機構獲取電子處方,并驗證處方真實性,同時保證用藥安全。
處方外流實際上是藥品銷售利益的重新分配過程,自然引得各路諸侯下場競逐。除了上述例子外,其中亦包括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以及中小型醫藥流通公司。
阿里健康
2016年1月,武漢市中心醫院與阿里健康網絡醫院合作,患者在阿里健康網絡醫院預約問診之后,開具電子處方,并由九州通實現配送。
京東
2016年3月,山東淄博市人民政府、京東集團、新華制藥三方簽署合作協議,京東將為淄博市衛計委建設“淄博市醫療處方流轉信息平臺”。
淄博市公立試點醫院向處方流轉信息平臺提供處方,允許用戶使用電子處方平臺便捷方式在新華大藥店的藥房購藥。
騰訊
騰訊對醫藥零售布局已久。2015年8月,微信公布了“微信智慧藥店”解決方案,針對傳統藥店痛點提出醫藥零售行業的“互聯網+”行動指南。
解決方案包括線上藥師咨詢、會員檔案、用藥提醒、營銷活動,線下導購咨詢、微信支付等。
2017年5月,騰訊、柳州市工人醫院、柳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試水“院外處方流轉”。依托于柳州市工人醫院微信公眾號,患者看完病就可以在公眾號上接收醫生開具的電子處方,直接到指定的零售藥房掃碼購藥。
百洋智能科技
2017年 11月,廣西梧州市衛計委與百洋智能科技旗下易復診啟動了全市處方信息共享體系的搭建,全市20余家二級及二級以上醫院與百余家藥店將共同接入處方信息共享平臺。之后,雙方將繼續合作搭建醫保統籌零售結算平臺和藥品集采平臺。
其他嘗試企業還包括醫方達——處方信息共享平臺,阿康健康——云藥庫等;多家醫藥流通、零售企業也已下場布局院邊店、DTP藥房,以此承接處方外流。
我們總結,承接處方外流大體有5種模式:
從政策演進趨勢看,“醫藥分開”將持續推進,處方外流是大勢所趨。
零售藥店、批零一體化企業長期處于醫藥分銷零售第一線,有豐富的醫藥分銷配送、藥事服務經驗,將首先從處方外流中獲益。其他如DTP藥房、電子處方流轉平臺、網絡配送等,是處方外流的伴生現象,亦有不錯的發展機會。
信息來源:動脈網 作者:高康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