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最火的院外控銷模式的5大誤區!
日期:2018/4/27
醫藥分家,兩票制,藥占比,醫保控費,醫藥代表備案,電子處方共享,允許處方外流,一系列政策,一下把非主流的渠道銷售模式——院外控銷催火了。
相比轉行,轉型三終端和OTC,因為可以繼續發揮科室醫生的資源優勢,醫藥代表更加青睞院外控銷。
但是,與院內處方銷售相比,院外控銷是一整套打法,不僅僅是把產品放在院外藥店,由醫生根據臨床需要處方,那么簡單。
所以,當您決定轉型院外控銷模式,“磨刀不誤砍柴工”,先看看有哪些坑吧?筆者在這里為您分解院外模式的五大誤區。
誤區一:院外控銷并不只是和醫生關系好就可以搞定
不少人認為,處方銷售的關鍵是與醫生的關系,關系是一切。這句話其實只對了一半。醫生關系固然重要,院內、院外核心在于處方,但因為醫生處方的難度不一樣,所以,院外控銷并不只是搞定醫生那么簡單。
進院的產品,需經過采購、藥事會、商業配送等復雜的一系列的流程,而一旦開發進院,則可以專心做醫生處方教育工作。
而院外處方不一樣,上柜周期很短,但醫生需要考慮的因素就復雜多了,不僅有產品本身的臨床必需,還有科室及醫院的管理要求,還有患者投訴以及如何說服患者院外購藥等,醫生處方藥承擔的風險相對較大,處方難度相比院內大,不可控因素也較多。
如何讓院外處方可控化,風險最小化,讓醫生打消顧慮,往往是院外控銷的關鍵。
誤區二:學術推廣院外比院內容易做
院內、院外都需要專業的學術推廣,很多人認為,院外比院內容易做,恰恰相反,因為院內可以通過學術年會、衛星會、科室會落地,而院外基本上只有靠醫藥代表一對一拜訪以及餐前會和答謝會完成,所以,院外控銷的學術推廣難度更大。
誤區三:產品選擇和操作空間院外要求更大
產品選擇上,院內只要是中標的有空間的產品則均可,院外更側重獨家藥,中成藥,保健品,獨一無二的產品。
產品的操作空間上,院內為要兩票制,要至少5-8個點配送費,部分地區有托管,部分醫院還有暗扣,再加上大部分地區的醫院回款賬期長達6-9個月,所以5倍空間都有點緊張。
而院外產品,因為院外藥店回款快,實銷實結,個體藥店還不需要開稅票,有4倍空間足夠。
誤區四:二三甲醫院院外比縣域基層醫院更好做
因為海外代購、母嬰線、腫瘤線一類產品的院外快速崛起,有人認為院外操作三甲醫院院外比基層醫院更好做,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
地市級以上的二三甲醫院,醫生對名譽更加重視,專家教授不認同產品前提下,再好的關系也不會處方。
相比較而言,院外模式,基層醫生的動力會更足,而且縣域醫院很早就實現零差價,基層醫院對處方外流基本上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患者也更聽從醫生的建議,所以,基層醫院院外更好做。
事實上,全國性院外控銷企業,河南錦華、江西杏林白馬等,院外渠道更多是覆蓋縣域公立醫院,比如縣級人民醫院、中醫藥、婦幼保健院以及鄉鎮衛生院等。
誤區五:院外控銷的管理比院內銷售管理更簡單
院內、院外,基本上都是圍繞處方、統方的關鍵動作展開系列銷售推廣。
院內銷售的管理經過多年的沉淀,基本上都有很成熟的經驗和模式去學習,包括醫藥代表高效開發和拜訪,處方藥學術推廣等等。
而院外控銷小荷才露尖尖角,有關銷售和管理的培訓幾乎空白。
在處方和統方的環節,院外控銷難度更大,需要的管理強度更大,所以,院外控銷對一線管理要求更高。
信息來源:大白小白 谷豐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