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萬家私立醫院正面臨四大沖擊!
日期:2018/4/2
自2015年開始,民營醫院的數量開始超過了公立醫院,而最新的數據是,2018年2月底,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7年末全國公立醫院1.2萬個,民營醫院1.8萬個。
然而,業內人士坦言,雖然醫院數量上出現了民進公退的趨勢,但民營醫院的發展勢頭卻并不容樂觀。在由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等機構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社會辦醫暨醫院管理高峰論壇”之醫院管理現代化與精細化的分論壇上,多位參會嘉賓都表達了這一觀點,《看醫界》為您來帶精彩盤點。
公立院長強烈反對多點執業!民營“人才荒”依舊
“全國民營醫院數量占比57%了,(但這些醫院里)可以稱為人才的,連10%的都沒有。”談到民營醫院的人才問題,中科院腫瘤醫院原院長趙平直言不諱。
趙平認為,民營醫院的人才就是一個零星的分布,一老一少,不能頂事,80%的醫療市場還是被公立醫院所壟斷。“說到效益,很少有醫院能夠有盈利的效益。因此有些民營醫院辦成了以后,后來發現不行了,干脆就送給公家了。”
而對于公立醫院院長成為醫生多點執業的阻礙這一現實,趙平也直言道,很多的公立醫院的三甲醫院的院長,都是強烈反對多點執業。
“因為我也做過十年公立醫院的院長,如果多點執業,一旦終于可以成為常態化的時候,也可能就是公立醫院倒霉的時候開始了,所以大家應該正視這件事情。你也應該理解公立醫院院長的想法,這個沒有辦法,多點執業可以救活民營醫院,但是可以搞亂公立醫院。”
關于多點執業醫生的數量,國家衛計委8月份曾召開新聞發布會,明確介紹,截至目前,全國共有6.6萬名醫師多機構執業,而到社會辦醫多點執業的占69.6%。
對此,趙平認為,這6.6萬多點執業的醫生,并不都是主力。“如果這6萬多人都是主力的話,都是各個醫院的主力的話,就肯定要打亂目前的醫療格局。民營醫院的玻璃門似乎是在打破,但是只打出了裂紋,還是過不去。”
公立醫院轉制民營潮來襲!擠壓原創民營醫院
1993年12月,東莞東華醫院正式批準成立,到如今24年時間,已經發展成為一所民營綜合三級甲等醫院,2016年門急診量134萬人次,出院患者5.1萬人次,從時間到品牌,可以說,東華醫院已經成為社會辦醫的典范之一。
在東華醫院院長助理楊海龍看來,雖然民營醫院數量已經超過公立醫院,但是從服務量和床位數角度來看,民營醫院的情況卻不容樂觀。
“2016年的數據,公立醫院的服務量占整個的服務量百分之七十八點多,民營醫院才百分之二十一點幾,這是和前面的(醫院數量)數字形成很大反差的數據。床位數差別更大,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比是5.16:1。”
一般談到社會資本辦醫的狀況,經常會說是在夾縫中求生存,而楊海龍的感覺是, 2005年以后,社會資本辦醫的形勢比以前更不好了。
其中的一大影響是轉制醫院。楊海龍認為,公立醫院轉制成為社資辦醫,對于原創的民營有一定影響。他對艾力彼最近幾年推出的民營醫院排行榜數據進行了分析:2016年,民營醫院排名前20位中,轉制的民營醫院和原創的民營醫院數量是一樣多了,而在此之前的排行榜中,是沒有這么多的轉制醫院的,“這兩年越來越多的轉制醫院排名靠前了。”
“轉制醫院的發展相對來說比較迅速,而原創的民營醫院最艱難的時候,是在開始的5到10年,如果這幾年過去了就可能立起來了。”
公立醫院強勢擴張,民營醫院經營困難
楊海龍認為,公立醫院強勢擴張對于民營醫院的發展也是一大挑戰。
據介紹,東莞的民營醫院數量已經超過了公立醫院,大概是48:39,民營醫院有48所,公立醫院39所。
楊海龍說,類似雙向轉診政策落實不到位帶來了一些怪現象,而據其觀察,過去五年到七年的時間里,整個東莞的醫療出現了一種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現象,“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全面開花,2010年以后連續很多年增長數字在20%,30%。絕大部分私人門診和診所關門,你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了,很多原來遍地開花的門診和診所該沒有這個社保資格,你馬上就關門。”
“鎮級醫院實行雙向轉診,大病進醫院,我在社區門診看不病人,我要轉診,我寧愿轉到大醫院去,也不會轉到鎮醫院,導致鎮醫院受到的沖擊最大,一分為三:一部分做的更強,有三五家醫院就往大醫院(三級醫院)靠攏;一部分恐怕要轉型,去年和前年有很多醫院提到,能不能把經營不好的變成養老院;大部分維持原狀。而三甲醫院還保持比較平穩的增長,這就是東莞整體的情況。”
而據其介紹,東莞的民營醫院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大多數民營醫院面臨經營困境。“真正的已經有兩個醫院跟人家合作,有一家醫院倒閉,還有幾家希望能夠被托管,大部分難以維系,這是民營醫院的情況。”
夾縫都快沒了!公立醫院也在改善服務
“我原來以為,健康中國2030這個事情推進以后,民營醫院會是一個很好發展的春天。但是楊院長告訴我們,連縫都沒有了。”聽完楊海龍20多年民營醫療領域的實踐,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原院長陳肖鳴感嘆道。
陳肖鳴認為,其中的一大原因,是因為這一輪醫改,公立醫院大幅度擴展和改善服務服務流程。
陳肖鳴以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例,2010年,陳肖鳴任院長時,醫院只有14億的收入,2百萬的門診量。“到我去年離開的時候,是425萬的門診量,45個億的收入。不僅從一千多張床位,擴張到3800張床位,而且我改善流程,我的流程是實現了,四百萬門診量零排隊,全程的零排隊。”
民營醫院并非沒戲!優質服務是關鍵
雖然民營醫院現狀不佳,但會上幾位嘉賓卻也一致認為,這并不意味著民營醫院就沒有希望。
楊海龍認為,民營醫院度過初創最艱難的階段,靠拼服務是能夠有機會突出重圍的。
“東莞的老百姓,一講到東華醫院,就是服務好,我有時候出差不開車,打個的,有時候逗那些出租車司機,你覺得東華醫院怎么樣?他們說服務好,環境好,就有點貴,20年了,一直是這三句話,這是老百姓的評價。“
楊海龍說,“醫院,它是服務人的,每天進出東華醫院的車輛,你把那些進來的人服務好了,那就是最好的廣告。作為想長期發展的醫院的話,你要增強醫患信任,增加醫院跟患者的黏性,唯一的辦法,還是優質服務。”
而陳肖鳴也認為,中國的公立醫院服務是比較差的,而改革來得很慢,“我1995年開始當公立醫院院長,公立醫院的人事制度改革到現在都沒有動。依然運營機制沒有改變,但是這種機制一定會改變,改變的時候就是民營醫院的春天。”
信息來源:萬英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