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省環保大督查,浙江華海、山東新華等18家原料企業迎風暴
日期:2017/8/16
8月7日,環保部發布消息稱,第四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將全面啟動,已組建8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負責對吉林、浙江、山東、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團)開展督察進駐工作。
根據安排,8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將于8月7日至15日陸續實施督察進駐。督察進駐時間約1個月左右。
由于此次環保督查覆的8個省份中,浙江、山東等原料藥舊龍頭企業所在,青海、新疆等是原料企業的戰略新布局,對此,不少原料藥企業發出驚呼:原料藥沒法玩了。
事實上,醫藥產業向來是被環保督查的重點,原料藥更是環保達標的重災區。早在環保部開展督查行動試點之初,石家莊就出臺了《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完成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維爾康制藥有限公司、華北制藥威可達有限公司搬遷任務。
有分析人士指出,環保達標的高壓紅線將使無力投入的中小型原料藥企業被淘汰出局,而隨著執法力度的不斷加強,不少大型原料企業也可能會在環保問題上“栽跟頭”,甚至有悲觀的預測認為,未來將有70%的原料藥企業會慘遭淘汰。
7月14日,環保部通報下半年將從嚴治理“散亂污”企業作為強化督查的重點內容之一,對無法升級改造達標排放的企業,今年9月底前一律關閉,使企業守法逐步成為常態。
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環保部執行非常嚴格的銷賬制度,以“散亂污”企業整治為例,對要關停的企業必須實現“兩斷三清”,即斷水、斷電、清原料、清設備、清場地。
事實上,環保部近兩年的督查行動始終沒有停歇。早在2016年初,中央環保督察試點在河北展開。同年5月,首批8個中央環保督察組相繼進駐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西、云南、寧夏開展督察工作。
此后,2016年11月下旬至12月底,第二批7個中央環保督察組分別對北京、上海、湖北、廣東、重慶、陜西、甘肅等省份進行督察。
今年4月下旬至5月底,第三批7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陸續進駐天津、山西、遼寧、安徽、福建、湖南、貴州7省份。
加上本次針對吉林、浙江、山東、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團)8省市展開的督查,至此,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將實現對全國各省(區、市)全覆蓋。
按照2016年初的河北試點和前三批督查反饋的情況來看,結辦舉報問題數55181件、責令整改或關停整改的案件數40701件,問責人數達到10792個。
附:河北試點及前三批環保稽查結果
有分析人士指出,各地環保動真格,已迫使大量企業停產限產。據公開資料報道,在環保部的稽查過程中,僅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鄭州、太原6個城市中,就有近400家藥企已經停產,而這一趨勢更有愈演愈烈之勢。
8省有18家原料藥龍頭
健識君梳理發現,在此次吉林、浙江、山東、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團)8省市的督查中,其中,山東、河北、浙江等省是目前有市場支配權的原料藥企業集中所在的省份。
其中,浙江省內擁有華海藥業、海翔藥業、浙江新和成、億帆鑫富等14家原料藥上市公司,作為山東省的龍頭企業——新華制藥、魯抗醫藥、金城醫藥也占據了國內原料藥的主流市場。
此外,雙城藥業是海南省原料藥的上市公司,科倫藥業也在新疆自建了抗生素的生產基地。顯然,本次第四批環保稽查,將對這些原料藥生產企業帶來不小的沖擊。
8省市原料藥行業上市公司名單
有原料行業人士表示,目前環保已經成行業高壓線,不環保就停產,這已給原料藥的價格帶來了影響。現在醫藥圈盛行的一句話是,“今天你考慮原料的價格是否能接受,明天就發愁買不到貨了。”該人士表示。
事實上,原料藥漲價已在此前三輪的稽查行動中體現。2016年11月,哈藥集團上調青霉素工業鹽價格至50元/BOU;同月,中化帝斯曼制藥將統一上調頭孢類原料藥價格;12月,華北制藥河北華民藥業上調口服頭孢原料藥價格,頭孢氨芐最近報價300元/公斤;頭孢拉啶價格穩定390-395元/公斤,頭孢羥氨芐價格430元-440元/公斤。
進入到2017年之后,原料藥的漲價更為夸張。2017年6月7日,維生素D3的市場公開報價由69元/公斤上漲至82.5元/公斤,第二日再次上漲至85元/公斤。業內普遍認為原料藥新一輪的漲價周期已經來臨。
天風證券醫藥研究院楊燁輝表示,本輪漲價的背景是環保壓力日益趨嚴,部分產能處于長期停產狀態,本輪漲價有望持續一年。
近年來,相關環保標準與政策的陸續出臺,“壓制”著原料藥行業的生存空間。
2010年7月,環保部發布并全面強制實施《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國內現有制藥企業和新建制藥企業開始全部執行新《標準》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2013年,環保部將全面排查整治醫藥行業環境污染問題作為環保專項行動的第三大重點任務,嚴肅查處醫藥企業超標排放、偷排漏排、采用非法手段轉移偷排廢水、違反危險廢物管理規定等環境違法行為。
2016年,環境保護稅法出臺,將環保費改為環保稅,原料藥等高污染行業將課收重稅。年末出臺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要求原料藥制造業推進行業達標排放改造。
原料藥企業不環保就會死,已成業界共識。有分析人士指出,醫藥產業的治污費用很高,要花幾個億或者更多。以前在執法力度不夠強時,企業寧愿被罰款也不愿意加大投入。現如今,如果環保督查及落實新環境法的力度進一步加大,不少污染大戶都得關門,預計將有70%的原料藥企業將被淘汰。
同時,環保標準的提升推動原料藥產業的轉型升級,部分環保不達標的產能將逐步退出,而一些龍頭企業,其治污水平較高,環保因素對其影響相對較小,隨著小產能的逐漸退出,原料藥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高,龍頭企業則有望持續受益。
信息來源: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