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部分門診停止抗菌輸液
一直以來,老百姓到醫院“看病貴”備受詬病。此次方案明確要求,嚴格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要針對不同公立醫院制定醫藥費用年度控費指標。開展處方點評,嚴肅查處“大處方、大檢查”等行為。要加強監測公示通報,嚴格考核問責。方案要求,嚴禁給醫務人員設定創收指標,醫務人員薪酬不得與藥品、耗材、醫學檢查等收入掛鉤。大力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全省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逐步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支持患者自主選擇在醫院門診藥房或憑處方到零售藥店購藥。力爭到2018年,醫療費用增長幅度不超過9%,二級以下公立醫療機構人均門診費用增長率、人均住院費用增長率不超過9%;三級公立醫療機構人均門診費用增長率、人均住院費用增長率不超過7%;個人衛生自負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低到27%以下。
那么,目前廣東人看病住院平均要花多少錢呢?根據省衛計委統計的數據,2016年,全省醫療機構總診療8.1億人次,環比增長2.9%;出院1544.6萬人次,環比增長7.3%。公立醫院次均門診費用227.7元,較2015年增加7.6%;公立醫院次均住院費用10924.0元,較2015年增加6.1%。
三、減醫療設備檢查治療費
另一方面,方案也明確,今年7月前,全省公立醫院將全面取消藥品(中藥飲片除外)加成。也就意味著,藥品和耗材醫院采購進來是多少錢,賣給患者就是多少錢。
藥品加成的取消對醫院可能有不小的影響。就在年初的廣東省兩會上,佛山一家公立醫院的負責人就表示,該院取消占比10%的藥品加成之后,一年就意味著少了幾千萬元的收入。中山一家公立醫院院長則直言,取消藥品加成后,醫院一天虧20萬元。
那么,取消藥品加成后減少的那一部分合理收入,要怎么彌補?方案明確,將通過調整服務價格、加大政府投入和降低醫院運行成本等方式予以補償。另外,醫院藥品貯藏、保管、損耗等費用也將列入醫院運行成本。按照有關規定,逐步償還和化解符合規定的公立醫院長期債務。
方案還明確,要精準測算所有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后的醫療服務價格,同步調價、動態調整。價格調整要重點提高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診療、手術、護理、康復和中醫等醫療項目價格,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和檢驗價格。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6歲以下兒童的臨床診斷中有創活檢和探查、臨床手術治療等體現兒科醫務人員技術勞務特點和價值的醫療服務項目,實行不超過30%的加收政策。
四、基層醫生將拿更多獎勵
一邊是老百姓吐槽“看病貴”,另一邊是醫生疾呼自己的收入和技術價值“不匹配”,一直以來,這都是醫改過程中的尷尬難題。記者發現,此次廣東綜合醫改方案中,特意明確,要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
方案要求,完善公立醫院績效工資制度,建立績效工資水平動態調整機制。對于工作時間之外,勞動較多、高層次醫療人才集聚、公益目標任務繁重、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予以傾斜。探索院長年薪制,制定年薪標準、考核評價辦法。探索醫務人員目標年薪制,將綜合績效考核結果與收入分配掛鉤。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力爭到2018年,人員經費支出占業務支出比例達到40%以上。
與此同時,方案還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制度進行了明確,實行“兩自主一傾斜”,即自主調整基礎性和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自主從單位上年度收支結余部分中提取不低于60%用于增發獎勵性績效工資,不納入績效工資總量;獎勵性績效工資重點向臨床一線、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和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在人員聘用、職稱晉升、職業培訓、薪酬激勵等方面向全科醫生傾斜。
信息來源:醫藥信息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