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系統暫停更新,阿里健康將失去主要盈利來源。2016年11月,阿里健康發布中期業績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502.7萬元,主要收入來自電子監管網、向天貓主體提供外包及增值服務、B2C醫藥業務以及其他四方面。其中,電子監管網營收是4898.3萬元。
“電子監管碼之所以仍占據較大比例的收入,是因為2015年下半年醫療機構及藥房入網數量快速增長所致。”王培宇解釋,在過去一年里,阿里健康持續推進業務多元化,接下來,收入來源將主要是醫藥電商業務,包括運營B2C醫藥業務以及向天貓主體提供外包及增值服務。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法律系教師、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鄧勇看來,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系統暫停更新,在短期內,對阿里健康或許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對阿里健康是個利好消息。
“因為自建追溯系統工作價格不菲,并不適用于所有藥品生產企業,對于中小藥企而言,最終只能入駐第三方平臺,而阿里健康在國家食藥監局叫停了藥品電子監管碼相關政策后,迅速推出碼上放心平臺,或成為許多藥企的選擇對象。”鄧勇如是分析。
作為藥品生產企業,哈藥集團在2014年就開始創建產品追溯系統。有報道指出,哈藥自建的碼上有藥品追溯系統花費數千萬之多,而且2016年因強制推廣,多次受到藥品零售連鎖企業的抵制。自建藥品追溯系統,對于大多數的藥品生產企業而言并不現實,因此,有的企業采用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
“互聯網企業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以及日漸成熟完善的數據安全技術,依托互聯網企業所具備的海量公眾用戶,及服務公眾的經驗等優勢,可以讓追溯體系的建設成本更低、系統運行更穩定、安全性更可靠、公眾參與更方便,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追溯體系的價值。”王培宇介紹,目前已經有超過3000家生產流通企業進駐碼上放心平臺,并擴展到了非藥品的食品、保健品等行業。
不過,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認為,阿里健康的碼上放心平臺,也不可能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因為當電子監管碼軟件系統公開之后,很多互聯網企業便可以掌握核心技術,提供藥品追溯專業服務。
法治周末記者了解到,從事產品賦碼服務近10年的愛創科技,在2016年8月,上線第三方藥品追溯平臺“linklink”。在第三方藥品追溯平臺業務上,愛創科技與阿里健康已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競爭。
愛創科技總裁謝朝暉曾向媒體表示,一個市場需要良性、充分的競爭,給這個市場的企業主體帶來更多的選擇,才能形成更良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