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醫藥商業是怎么沒的,如何才能在慘烈的環境下活下來?
1、看不清未來——等死
時至今日,仍有相當一部分商業持觀望和等待的態度,還沒有看清楚大環境,抱著“熬過這一段再看看的心態”,而不是迅速著手改變以順應宏觀政策變遷和市場變化的潮流,我想說的是,等到你想清楚開始動手的時候估計已經來不及了!
2、資金鏈斷裂——餓死
醫藥流通商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規模大、利潤薄”,對流動資金的要求極高,而毛利又很低,伴隨各項經營成本的顯著提升,以及上下游市場的動蕩和不確定性加劇,流通企業資金風險越來越大,而且規模越大的企業風險越高,所以以前倒下的商業基本都是中小型商業,今年出問題的都是大個的,有的還曾經是各省的龍頭商業。
3、配送不賺錢——拖死
現在終端配送成了“雞肋”,多大的業務都得做,有的診所臨時要一瓶輸液商業也得送,這就很糾結,不送,丟失市場,送吧,賠錢,而許多商業的主要客戶群就是單店、診所,小單業務很普遍。
那說基層醫療配送能好點吧,也好不到哪去,做點基藥院長、醫生都得打點,再加上很多地方基藥款到位不及時,5到8個點的配送費意思也不大!
4、調撥無利潤——窮死
原來的大調撥一兩個點的返點,再賣點票整點承兌還是有利潤的,現在這些小動作基本都玩不轉了,生產企業都在向終端轉型做流通的產品越來越少,傳統的商業大調撥日漸凋零!
5、飛檢不合規——打死
飛行檢查成了懸在醫藥企業頭上的一把利劍,各省的飛檢動作也都不小,毫無疑問,這次是全國性的洗牌!
6、掛靠商太多——掛死
原來很多的商業是靠代理商掛靠活著,而所有的掛靠商出的各種問題最終必然由所掛靠商業買單,各種風險,關鍵是政府也早就整明白了這點事,對批發企業“掛靠經營、出租經營”的行為已經專項檢查,每個月倒下的企業不在少數。
7、財稅系升級——逼死
原來商業很大一塊“肉”是很多終端特別是單體店是可以不要票的,“進項”又可以整一下,這甚至成了不少商業的核心“盈利模式”,問題是財稅系統升級以后,加之電子監管碼的實施,一盒藥的稅都少不了,以前的玩法不靈了!
8、不善于經營——管死
企業的本質還是管理經營,醫藥流通企業未來進入“微利時代”,拼的戰略、是文化、是機制、是人才、是精細化的管理,所以傳統的業務依賴型和政策依賴型思維的企業必然在競爭中落下。
9、臨床抓反腐——抓死
在“依法治國”和“臨床價值回歸的大背景下,臨床醫生特別是藥劑科長和主管院長都成了重災區,而天天和這幫人打交道的醫藥商業自然難以獨善其身,今年初某醫院器械科科長事發,一下就遷出4家商業。
10、不與時俱進——必死
一句話,新時期醫藥商業必須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抓緊轉型,用一個剛被收回GSP證書的兄弟說,這次可是來真的!
現階段醫藥商業的三種活法:
1、傍大款
打扮漂亮一點,找個“國家隊”的大商業體面的嫁出去!
2、向終端純銷業務轉型
基于現有的終端網絡,重新規劃產品結構,向終端純銷型商業轉型,從要規模轉向要利潤。
3、向區域代理商轉型
引進控銷產品,整合上游資源,建立區域終端控銷隊伍,向區域代理商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