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高藥價,誰是罪魁禍首?
日期:2016/9/10
在中國,一提到“看病”,許多患者就非常順口的說出一詞語,那就是“看病難看病貴”,盡管國外的人會說中國看病很方便很便宜,但此話題依舊受到人們議論紛紛。今天,小編帶著大家一起探討如今“看病貴”的狀況,到底在現實生活中給患者帶來了哪些影響?
政府的巨大投入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老百姓看病貴仍沒有得到解決,最主要原因是現行的省級藥品集中招標采購、不得“二次議價”和藥品差價率管制三項政策導致了藥價虛高、回扣泛濫、大處方、濫用藥、廉價藥消失、醫患沖突、藥品生產經營行為扭曲、行業腐敗盛行等一系列嚴重社會問題。在近日,一份《國家衛計委關于推進藥品集中采購平臺聯通規范化工作的通知》在行業圈里流傳申廣,并引起了廣泛的反響。
全國藥品信息規范化。目前,“國家藥管平臺藥品基本數據庫”已經升級到3.0版,納入藥品17萬余條,為更好推動全國藥品信息規范化,加強藥品采購、使用的管理與檢測,要求各省 (區、市)要積極推進藥品編碼的統一使用。按照大類、藥理分類、通用名、品規及生產企業等關鍵字段完成了標化賦碼,形成了藥品唯一性識別碼。
全國聯通后政策影響決策。在全國藥采平臺聯通以后,將會打通各省的價格系統,如果以最低價執行,就會給企業帶來較大沖擊,價格維護將是很大的挑戰。而在各省招標政策、醫療政策并不完全一致,施行的優惠、稅收、管理條例也不禁相同的情況下,僅僅藥品價格進行比對,也許會引起一定的混亂。
全國能否降低招標成本。在過去,由于各省招標平臺的的獨立、政策的不一,致使企業在進行藥品采購應標的時候都要付出相當的成本,如此一來,必然會增加廠家在招投標中的成本,這種壓力也將同兩票制、營改增、一致性評價一樣,加大中小企業的成本,進一步迫使企業擴大規模或者進行兼并重組來應對這一政策。
集中采購不一定能降低藥價。中國藥科大學的丁錦希老師在他的論文《我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控費效應的實證分析》中指出: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及其相關制度存在缺陷,造成控費效果不顯著。在集中采購基礎上加強的全國藥采平臺聯通,能否真正促使藥品價格想下降,還是一個未知數。
全國有6000多家藥廠,其生產的95%以上的藥品品種為仿制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臨床上使用的常用藥,實際也就1000余種。而中國市場上有1萬多種。哪里來的呢?許多品種其實就是變更了一下包裝的劑量、數量、規格,之后換個名字,搖身一變,就成了所謂“新藥”。曾有統計顯示,在200種常用藥品中,有4個、5個、6個、7個藥名的,分別占到20%、25%、25%、15%。
藥廠生產出來的藥,并非直接就能到醫院,而是要在流通領域層層輾轉,一路加價:首先是一級總代,其次是多為私人承包的二級代理商,之后進入醫院還要層層過關,包括醫院負責人的許可、藥房默許列入用藥名錄、醫生答應用藥開方,到了這里后才是醫藥代表走到臺前,推介給醫藥配送公司,配送公司加價后送進醫院,最后醫院才堂而皇之地加價國家規定的15%。到患者手里的藥價,經過如此層層加碼后,可能已經上漲了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這樣的過程,今日依舊在許多藥品身上反復上演。即使搞明白了流程,專家依舊“沒轍”:藥名審批,他們管不了;流通加價,他們也控制不了。
1、藥品零差率不等于醫院必然無法從藥品銷售中獲利,即使醫院不能合法加價賺錢,也有能力通過索要返點和回扣的方式私下謀利,事實上,實施零差率制度后,采購哪些藥品,很多醫院考慮的主要因素也還是返點和回扣的高低。
2、藥品也是一種商品,而商品的“合理價格”只能通過充分和公平的市場競爭實現。醫生是高技術人才,僅靠事業單位那點工資,是很難留住醫生的。所以,藥品集中招標價格虛高背后存在更深層次的原因,這些問題絕非僅僅依靠反腐就可以解決,而集中招標也并非高藥價的真正根源。
3、“兩票制”并不是新事物,十年前廣東省就試行過“兩票制”,但由于種種原因并未落地。兩票制在本質上其實就是要實現兩個目標,其一是減少流通環節加價,其二是促使稅票合規以控制高開高返。
4、醫生是高技術高風險職業,全球醫生平均收入都很高,合格的醫生理應獲取更高收入,藥品回扣雖然不合法,卻在不直接增大財政負擔的情況下,在客觀上穩定了醫生隊伍,這是一個詭異的現實。
5、藥價虛高不是一個獨立的藥品流通問題,它與我國特有的醫療制度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只要不對醫療制度整體進行徹底的反思和改善,就很難解決藥價虛高的問題。
回顧2012年初,福建省三明市開始“斷鏈”,其后受到廣泛關注,其模式被稱為“三明醫改”。小編在此給大家講個簡短的故事!
有這樣一門三兄弟:老大開店,老二供貨,掌握著家里“錢袋子”的老三,則專職補貼老大的顧客。這是什么奇怪的生意?怎么還有補貼?
這個“老大”叫醫院,“老二”叫醫藥,“老三”叫醫保。
家門分戶后,“老二”想賺錢,賺更多的錢。于是,便扯上“老大”,通過各種包裝,把一種藥變成五花八門的十種、百種,再借“老大”的手賣給患者,反正有“老三”在“兜底”;看著“老二”一副包賺不賠的神態,“老大”也不甘落后,除了幫著多賣藥,還濫做檢查、濫用耗材。最終,“顧客”受不了了,“老三”也兜不住了。
其實這個故事明確一點來說是“藥價高”“看病貴”的“病因”真實圖譜。不難看出,“藥”是核心癥結。斬斷醫藥與醫院之間的利益鏈條,正是“三明醫改”的改革方向與目標。
解決藥價虛高的問題,既要加強市場監管,更要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具體包括五方面措施:
一、首先,要加強藥品生產經營監管,嚴厲打擊不正當競爭,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要破除以藥補醫,引導醫療機構主動規范診療行為,從依靠銷售藥品轉為依靠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增加收入,并充分拓寬患者自主選擇藥品的權利。
二、接著是發揮醫保控費作用,引導市場價格合理形成;加快實施醫保支付標準政策,建立醫療機構合理用藥、合理診療的內在激勵機制,減輕患者費用負擔;調動醫療機構主動降低價格的積極性;采取定點生產、掛網采購等方式,保障常用廉價藥品和臨床急需藥品的生產供應。
三、最后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價格監管機制,健全價格監測體系,防止市場價格異常波動;對競爭不充分的品種,必要時開展成本價格專項調查和反壟斷執法;對價格欺詐、價格串通等價格違法行為,依法嚴肅查處。
在中國,一提到“看病”,許多患者就非常順口的說出一詞語,那就是“看病難看病貴”,盡管國外的人會說中國看病很方便很便宜,但此話題依舊受到人們議論紛紛。今天,小編帶著大家一起探討如今“看病貴”的狀況,到底在現實生活中給患者帶來了哪些影響?
政府的巨大投入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老百姓看病貴仍沒有得到解決,最主要原因是現行的省級藥品集中招標采購、不得“二次議價”和藥品差價率管制三項政策導致了藥價虛高、回扣泛濫、大處方、濫用藥、廉價藥消失、醫患沖突、藥品生產經營行為扭曲、行業腐敗盛行等一系列嚴重社會問題。在近日,一份《國家衛計委關于推進藥品集中采購平臺聯通規范化工作的通知》在行業圈里流傳申廣,并引起了廣泛的反響。
全國藥品信息規范化。目前,“國家藥管平臺藥品基本數據庫”已經升級到3.0版,納入藥品17萬余條,為更好推動全國藥品信息規范化,加強藥品采購、使用的管理與檢測,要求各省 (區、市)要積極推進藥品編碼的統一使用。按照大類、藥理分類、通用名、品規及生產企業等關鍵字段完成了標化賦碼,形成了藥品唯一性識別碼。
全國聯通后政策影響決策。在全國藥采平臺聯通以后,將會打通各省的價格系統,如果以最低價執行,就會給企業帶來較大沖擊,價格維護將是很大的挑戰。而在各省招標政策、醫療政策并不完全一致,施行的優惠、稅收、管理條例也不禁相同的情況下,僅僅藥品價格進行比對,也許會引起一定的混亂。
全國能否降低招標成本。在過去,由于各省招標平臺的的獨立、政策的不一,致使企業在進行藥品采購應標的時候都要付出相當的成本,如此一來,必然會增加廠家在招投標中的成本,這種壓力也將同兩票制、營改增、一致性評價一樣,加大中小企業的成本,進一步迫使企業擴大規模或者進行兼并重組來應對這一政策。
集中采購不一定能降低藥價。中國藥科大學的丁錦希老師在他的論文《我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控費效應的實證分析》中指出: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及其相關制度存在缺陷,造成控費效果不顯著。在集中采購基礎上加強的全國藥采平臺聯通,能否真正促使藥品價格想下降,還是一個未知數。
全國有6000多家藥廠,其生產的95%以上的藥品品種為仿制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臨床上使用的常用藥,實際也就1000余種。而中國市場上有1萬多種。哪里來的呢?許多品種其實就是變更了一下包裝的劑量、數量、規格,之后換個名字,搖身一變,就成了所謂“新藥”。曾有統計顯示,在200種常用藥品中,有4個、5個、6個、7個藥名的,分別占到20%、25%、25%、15%。
藥廠生產出來的藥,并非直接就能到醫院,而是要在流通領域層層輾轉,一路加價:首先是一級總代,其次是多為私人承包的二級代理商,之后進入醫院還要層層過關,包括醫院負責人的許可、藥房默許列入用藥名錄、醫生答應用藥開方,到了這里后才是醫藥代表走到臺前,推介給醫藥配送公司,配送公司加價后送進醫院,最后醫院才堂而皇之地加價國家規定的15%。到患者手里的藥價,經過如此層層加碼后,可能已經上漲了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這樣的過程,今日依舊在許多藥品身上反復上演。即使搞明白了流程,專家依舊“沒轍”:藥名審批,他們管不了;流通加價,他們也控制不了。
1、藥品零差率不等于醫院必然無法從藥品銷售中獲利,即使醫院不能合法加價賺錢,也有能力通過索要返點和回扣的方式私下謀利,事實上,實施零差率制度后,采購哪些藥品,很多醫院考慮的主要因素也還是返點和回扣的高低。
2、藥品也是一種商品,而商品的“合理價格”只能通過充分和公平的市場競爭實現。醫生是高技術人才,僅靠事業單位那點工資,是很難留住醫生的。所以,藥品集中招標價格虛高背后存在更深層次的原因,這些問題絕非僅僅依靠反腐就可以解決,而集中招標也并非高藥價的真正根源。
3、“兩票制”并不是新事物,十年前廣東省就試行過“兩票制”,但由于種種原因并未落地。兩票制在本質上其實就是要實現兩個目標,其一是減少流通環節加價,其二是促使稅票合規以控制高開高返。
4、醫生是高技術高風險職業,全球醫生平均收入都很高,合格的醫生理應獲取更高收入,藥品回扣雖然不合法,卻在不直接增大財政負擔的情況下,在客觀上穩定了醫生隊伍,這是一個詭異的現實。
5、藥價虛高不是一個獨立的藥品流通問題,它與我國特有的醫療制度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只要不對醫療制度整體進行徹底的反思和改善,就很難解決藥價虛高的問題。
回顧2012年初,福建省三明市開始“斷鏈”,其后受到廣泛關注,其模式被稱為“三明醫改”。小編在此給大家講個簡短的故事!
有這樣一門三兄弟:老大開店,老二供貨,掌握著家里“錢袋子”的老三,則專職補貼老大的顧客。這是什么奇怪的生意?怎么還有補貼?
這個“老大”叫醫院,“老二”叫醫藥,“老三”叫醫保。
家門分戶后,“老二”想賺錢,賺更多的錢。于是,便扯上“老大”,通過各種包裝,把一種藥變成五花八門的十種、百種,再借“老大”的手賣給患者,反正有“老三”在“兜底”;看著“老二”一副包賺不賠的神態,“老大”也不甘落后,除了幫著多賣藥,還濫做檢查、濫用耗材。最終,“顧客”受不了了,“老三”也兜不住了。
其實這個故事明確一點來說是“藥價高”“看病貴”的“病因”真實圖譜。不難看出,“藥”是核心癥結。斬斷醫藥與醫院之間的利益鏈條,正是“三明醫改”的改革方向與目標。
解決藥價虛高的問題,既要加強市場監管,更要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具體包括五方面措施:
一、首先,要加強藥品生產經營監管,嚴厲打擊不正當競爭,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要破除以藥補醫,引導醫療機構主動規范診療行為,從依靠銷售藥品轉為依靠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增加收入,并充分拓寬患者自主選擇藥品的權利。
二、接著是發揮醫保控費作用,引導市場價格合理形成;加快實施醫保支付標準政策,建立醫療機構合理用藥、合理診療的內在激勵機制,減輕患者費用負擔;調動醫療機構主動降低價格的積極性;采取定點生產、掛網采購等方式,保障常用廉價藥品和臨床急需藥品的生產供應。
三、最后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價格監管機制,健全價格監測體系,防止市場價格異常波動;對競爭不充分的品種,必要時開展成本價格專項調查和反壟斷執法;對價格欺詐、價格串通等價格違法行為,依法嚴肅查處。
信息來源:醫藥信息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