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醫藥行業新政新規連發,資本動作頻頻,投資并購“危”“機”并存,醫藥企業應如何避險、轉型、升級?資深醫藥并購專家、神威藥業集團前副總裁張自然博士憑借26年來深耕國內外醫藥行業的經驗,梳理總結了2015年以來我國醫藥健康行業的新政策法規并做解讀,供醫藥企業同行借鑒。以下為其在“2016第二屆中國醫藥健康產業投資并購年會”上的演講紀要:
2015年以來,發布的政策法規主要圍繞質量、創新、控費、中醫藥這四大核心主題,其目的在于深化醫改,也就是要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和醫保透支的問題,而改革的進程卻呈現出由醫改到藥改再控費,最后寄厚望于中醫藥(甘肅模式)的格局,就制藥工業而言,化藥向前看(國際化),中藥向后望(重在傳承)成為必然選擇。
2015年以來的政策法規呈現出如下特點:“多”(文件數量多)、“高”(發文機關級別高,動輒國務院)、“長”(時間跨度長)。
| 1、2015年以來文件歸類
(1)按政策法規顯效的時間跨度分
(2)按文件發力的產業鏈上的不同環節分
| 2、2015年以來的政策有收有放
| 3、2015年以來重點文件歸類匯總

| 4、2015年重點文件解讀
(1)GMP
相關統計顯示,截止2016年3月28日,共有2836家制劑生產企業未通過GMP。2016年4月1日,CFDA發文,2016年將對217家GMP跟蹤檢查,僅2015年就收回140張GMP證書,所以,即使通過的新版GMP認證,也必須在今后的生產過程中堅持按GMP規范操作,否則將難逃飛檢大關,隨著MAH制度的推進,過剩的藥品制造產能將大幅被淘汰。
未通過新版GMP認證的企業中,其獨家品種即有739個,兩家同時擁有的品種有301個,整條生產線轉移的期限是2016年底。
截至2015年12月31日,CFDA官網藥品數據庫中已有115家藥品生產企業關門(注銷或吊銷),涉及藥品批準文號885個。
(2)一致性評價
化學藥品新注冊分類實施前批準上市的仿制藥,包括國產仿制藥、進口仿制藥和原研藥品地產化品種,均須開展一致性評價。
通過一致性評價的批文則保留,不通過的則不予再注冊而死掉;
同一品種,首家通過一致性評價后,其他廠家需在3年內完成評價,否則不得上市;
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在醫院優先使用,招標、醫保報銷等環節也將獲得優待;
首批292個品種須于2018.12.31前完成一致性評價,其中含444個規格,涉及17000余文號,近2000家藥企(包括內資、外資),近80家上市公司。
一致性評價是企業調整處方、調整工藝的機會。
在開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試點區域,可以通過一致性評價拿下屬于自己的品種了。
(3)“國際化”藥企重大利好
“國內藥品生產企業已在歐盟、美國和日本獲準上市的仿制藥,按照《關于發布化學藥品注冊分類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2016年第51號)的有關要求申報仿制藥注冊申請,由藥審中心審評,批準上市后視為通過一致性評價。”
“國內藥品生產企業已在歐盟、美國和日本獲準上市的仿制藥,可以國外注冊申報的相關資料為基礎,按照化學藥品新注冊分類申報藥品上市,批準上市后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在中國境內用同一生產線生產上市并在歐盟、美國和日本獲準上市的藥品,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
據監測,僅2015年,至少3000多個藥品批準文號通過技術轉移、生產線轉移等方式落戶新家。
(4)中醫藥
借力“一帶一路”推動中醫藥“走出去”
1)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和12月,分別見證了中國-吉爾吉斯斯坦、中國-烏克蘭中醫藥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的簽署,進一步為中醫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指明了方向。
2)2015年6月中捷中醫中心的成立,成為我國實施中醫藥“一帶一路”戰略以來首個健康領域合作項目。2016年3月29日習近平主席親臨視察。
3)繼高鐵、核電、特高壓之后,中醫藥產業有望成為中國在國際上新的產業名片。
4)截至2014年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經與外國政府、地區組織簽訂了83個中醫藥領域合作協議,這些協議的簽署國(地區)絕大多數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僅2013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藥類商品進出口總額就達到近20.8億美元,占我國中藥類商品進出口額的50%以上。作為“一帶一路”經濟走廊的源頭,新疆、甘肅、云南、廣西、福建等地的醫、教、研、產機構都與64個國家開展了中醫藥交流合作,并取得了許多成果。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
切實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完善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
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加強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
扎實推進中醫藥繼承,加強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和技術挖掘,強化中醫師承教育。
著力推進中醫藥創新,加強中醫藥理論創新,重大疑難疾病攻關和重大新藥創制,健全中醫藥協同創新體系。
全面提升中醫藥產業水平,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利用。
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
積極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
《中醫藥法(草案)》擬著重解決如下問題
中醫藥特色與優勢淡化
服務領域趨于萎縮
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
中醫藥人才匱乏
具體為:
1)院內制劑由許可管理改為備案管理
2)師承也可獲醫師資格
3)徹底終結“以西范中”
中藥配方顆粒
到2016年市場整體規模有望突破110億元,但中藥配方顆粒在我國中成藥市場中的占比尚不足2%,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天江藥業營收從2001年的5700萬元,增長至2013年的25億元。北京康仁堂銷售額從2008年的300萬元快速增長到2015年的18億元,連年實現40%的增長率。
目前國內已有1072家企業獲得顆粒劑生產的GMP證書,擁有中藥提取的GMP證書有917家企業,同時擁有提取和顆粒劑GMP的生產廠家有628家。
放開征求意見已于2016.03.31結束,目前的核心問題是標準問題。
尚有優質的中華老字號尚待發揮其文化傳播價值。
中藥保護品種
截至2015年11月25日,我國尚在保護期內的中藥保護品種證書共342件,分布于277個品種(精確到劑型)、261家生產企業,目前所有在保護期內的中藥保護品種均為二級保護。據了解,云南白藥及膠囊20年保護期已過,正在續批10年保護期;阿膠、龍牡壯骨顆粒、片仔癀和六神丸10年保護期已過,在續批7年保護期。短短的幾年時間,剩下的中藥保護品種只有2009年五分之一左右,保護期延長數量也大大減少,只有20%。預計中藥保護品種的審批雖然不會取消,但是數量將進一步減少,門檻也會大大提高,能夠成為中藥保護品種的必將是真正有優異的臨床療效的品種。
(5)規劃
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目標:在2020 年時90%以上重大專利到期藥物實現仿制上市,主營業務增速高于10%;
重創新:加強原研藥、首仿藥、中藥、新劑型研究;
調結構;
嚴規范:加快質量升級;
促升級。
十三五”規劃
創新打開市場空間;
中醫藥迎來發展動能;
高性能器械、IVD前景廣闊;
精準醫療新增長點;
開放醫療、商貿物流領域。
中國制造2025
發展針對重大疾病的化學藥、中藥、生物技術藥物新產品,重點包括新機制和新靶點化學藥、抗體藥物、抗體偶聯藥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藥物、新型疫苗、臨床優勢突出的創新中藥及個性化治療藥物。
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
實現生物3D打印、誘導多能干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
近兩年,醫藥行業新政新規連發,資本動作頻頻,投資并購“危”“機”并存,醫藥企業應如何避險、轉型、升級?資深醫藥并購專家、神威藥業集團前副總裁張自然博士憑借26年來深耕國內外醫藥行業的經驗,梳理總結了2015年以來我國醫藥健康行業的新政策法規并做解讀,供醫藥企業同行借鑒。以下為其在“2016第二屆中國醫藥健康產業投資并購年會”上的演講紀要:

2015年以來,發布的政策法規主要圍繞質量、創新、控費、中醫藥這四大核心主題,其目的在于深化醫改,也就是要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和醫保透支的問題,而改革的進程卻呈現出由醫改到藥改再控費,最后寄厚望于中醫藥(甘肅模式)的格局,就制藥工業而言,化藥向前看(國際化),中藥向后望(重在傳承)成為必然選擇。
2015年以來的政策法規呈現出如下特點:“多”(文件數量多)、“高”(發文機關級別高,動輒國務院)、“長”(時間跨度長)。
| 1、2015年以來文件歸類
(1)按政策法規顯效的時間跨度分
(2)按文件發力的產業鏈上的不同環節分
| 2、2015年以來的政策有收有放
| 3、2015年以來重點文件歸類匯總
| 4、2015年重點文件解讀
(1)GMP
相關統計顯示,截止2016年3月28日,共有2836家制劑生產企業未通過GMP。2016年4月1日,CFDA發文,2016年將對217家GMP跟蹤檢查,僅2015年就收回140張GMP證書,所以,即使通過的新版GMP認證,也必須在今后的生產過程中堅持按GMP規范操作,否則將難逃飛檢大關,隨著MAH制度的推進,過剩的藥品制造產能將大幅被淘汰。
未通過新版GMP認證的企業中,其獨家品種即有739個,兩家同時擁有的品種有301個,整條生產線轉移的期限是2016年底。
截至2015年12月31日,CFDA官網藥品數據庫中已有115家藥品生產企業關門(注銷或吊銷),涉及藥品批準文號885個。
(2)一致性評價
化學藥品新注冊分類實施前批準上市的仿制藥,包括國產仿制藥、進口仿制藥和原研藥品地產化品種,均須開展一致性評價。
通過一致性評價的批文則保留,不通過的則不予再注冊而死掉;
同一品種,首家通過一致性評價后,其他廠家需在3年內完成評價,否則不得上市;
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在醫院優先使用,招標、醫保報銷等環節也將獲得優待;
首批292個品種須于2018.12.31前完成一致性評價,其中含444個規格,涉及17000余文號,近2000家藥企(包括內資、外資),近80家上市公司。
一致性評價是企業調整處方、調整工藝的機會。
在開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試點區域,可以通過一致性評價拿下屬于自己的品種了。
(3)“國際化”藥企重大利好
“國內藥品生產企業已在歐盟、美國和日本獲準上市的仿制藥,按照《關于發布化學藥品注冊分類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2016年第51號)的有關要求申報仿制藥注冊申請,由藥審中心審評,批準上市后視為通過一致性評價。”
“國內藥品生產企業已在歐盟、美國和日本獲準上市的仿制藥,可以國外注冊申報的相關資料為基礎,按照化學藥品新注冊分類申報藥品上市,批準上市后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在中國境內用同一生產線生產上市并在歐盟、美國和日本獲準上市的藥品,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
據監測,僅2015年,至少3000多個藥品批準文號通過技術轉移、生產線轉移等方式落戶新家。
(4)中醫藥
借力“一帶一路”推動中醫藥“走出去”
1)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和12月,分別見證了中國-吉爾吉斯斯坦、中國-烏克蘭中醫藥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的簽署,進一步為中醫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指明了方向。
2)2015年6月中捷中醫中心的成立,成為我國實施中醫藥“一帶一路”戰略以來首個健康領域合作項目。2016年3月29日習近平主席親臨視察。
3)繼高鐵、核電、特高壓之后,中醫藥產業有望成為中國在國際上新的產業名片。
4)截至2014年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經與外國政府、地區組織簽訂了83個中醫藥領域合作協議,這些協議的簽署國(地區)絕大多數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僅2013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藥類商品進出口總額就達到近20.8億美元,占我國中藥類商品進出口額的50%以上。作為“一帶一路”經濟走廊的源頭,新疆、甘肅、云南、廣西、福建等地的醫、教、研、產機構都與64個國家開展了中醫藥交流合作,并取得了許多成果。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
切實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完善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
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加強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
扎實推進中醫藥繼承,加強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和技術挖掘,強化中醫師承教育。
著力推進中醫藥創新,加強中醫藥理論創新,重大疑難疾病攻關和重大新藥創制,健全中醫藥協同創新體系。
全面提升中醫藥產業水平,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利用。
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
積極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
《中醫藥法(草案)》擬著重解決如下問題
中醫藥特色與優勢淡化
服務領域趨于萎縮
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
中醫藥人才匱乏
具體為:
1)院內制劑由許可管理改為備案管理
2)師承也可獲醫師資格
3)徹底終結“以西范中”
中藥配方顆粒
到2016年市場整體規模有望突破110億元,但中藥配方顆粒在我國中成藥市場中的占比尚不足2%,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天江藥業營收從2001年的5700萬元,增長至2013年的25億元。北京康仁堂銷售額從2008年的300萬元快速增長到2015年的18億元,連年實現40%的增長率。
目前國內已有1072家企業獲得顆粒劑生產的GMP證書,擁有中藥提取的GMP證書有917家企業,同時擁有提取和顆粒劑GMP的生產廠家有628家。
放開征求意見已于2016.03.31結束,目前的核心問題是標準問題。
尚有優質的中華老字號尚待發揮其文化傳播價值。
中藥保護品種
截至2015年11月25日,我國尚在保護期內的中藥保護品種證書共342件,分布于277個品種(精確到劑型)、261家生產企業,目前所有在保護期內的中藥保護品種均為二級保護。據了解,云南白藥及膠囊20年保護期已過,正在續批10年保護期;阿膠、龍牡壯骨顆粒、片仔癀和六神丸10年保護期已過,在續批7年保護期。短短的幾年時間,剩下的中藥保護品種只有2009年五分之一左右,保護期延長數量也大大減少,只有20%。預計中藥保護品種的審批雖然不會取消,但是數量將進一步減少,門檻也會大大提高,能夠成為中藥保護品種的必將是真正有優異的臨床療效的品種。
(5)規劃
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目標:在2020 年時90%以上重大專利到期藥物實現仿制上市,主營業務增速高于10%;
重創新:加強原研藥、首仿藥、中藥、新劑型研究;
調結構;
嚴規范:加快質量升級;
促升級。
十三五”規劃
創新打開市場空間;
中醫藥迎來發展動能;
高性能器械、IVD前景廣闊;
精準醫療新增長點;
開放醫療、商貿物流領域。
中國制造2025
發展針對重大疾病的化學藥、中藥、生物技術藥物新產品,重點包括新機制和新靶點化學藥、抗體藥物、抗體偶聯藥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藥物、新型疫苗、臨床優勢突出的創新中藥及個性化治療藥物。
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
實現生物3D打印、誘導多能干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
信息來源:新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