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首部醫院藍皮書《中國醫院競爭力報告(2016)》出爐
日期:2016/4/20
2016年3月26日,由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首部醫院藍皮書《中國醫院競爭力報告(2016)》發布會在廣州舉行。
藍皮書首推中國醫院競爭力2015年度排行榜。“四橫三縱”榜單包括了縣級醫院100/500強,地級城市醫院100/500強,省會市屬醫院100強,頂級醫院100強;非公立醫院100/300強,中醫醫院100/500強,省域醫院(每省)30/50強。
藍皮書指出,在“十二五”規劃期間,中國醫院經歷了高速發展階段,但在總體擴張的同時,醫院發展仍呈現不均衡的格局,體現為區域醫療資源不均衡、省內醫療資源不平衡、公立強非公立弱、西醫強中醫弱等特點。
2015頂級醫院集中了中國最優質的醫療資源,在分布上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個城市中,頂級醫院又以北京實力最強,共有17家醫院進入百強,醫院競爭力指數最高。其次為上海、廣州。
頂級醫院絕大部分來自直轄市、省會城市,共有95家,省部級的綜合性醫院是頂級醫院群體的主要組成成員。其余5家來自人口密集的地級市(青島、蘇州、徐州、大連、溫州,主要是因為這些城市中,醫院都是醫學院的直屬附屬醫院。)
藍皮書指出,頂級醫院100強的名次分布與當地經濟人口數呈現一定的正相關性,名次靠前的醫院之間競爭力差距要大于靠后的醫院。從指標層面上看,醫療技術水平和學術科研能力是醫院的核心競爭力要素,規模不是越大越好。頂級醫院100強中高校附屬醫院的平均競爭力較強,百強占比高,相比之下頂級的非高校附屬醫院比例小。
省會市屬醫院是位于省會城市的第二梯隊醫院。省會市屬醫院生存的壓力并不大,運營的規模不大,總體競爭力水平百強不如省部級醫院。甚至部分醫院不如地級城市醫院百強,因為地級城市醫院百強基本是當地的領頭羊。
省會市屬醫院數量在所有層級醫院中最少,根據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的統計,全國大概有250家省會市屬醫院。
過往3年,省會市屬醫院綜合實力最強的是廣州、杭州、武漢、沈陽、南京、成都、西安、鄭州,都是人口多且經濟發達的省會城市。
地級城市醫院是中國醫療體系的塔體,是各區域性醫療中心的代表。和縣級醫院改革受到高度關注不同,地級城市醫院作為省部級醫院和縣級醫院之間的夾心層,其發展并沒有受到重視。原因在于地級城市醫院是所在地區的區域龍頭,在技術上和省部級醫院有差距,在輻射范圍上和縣級醫院有差距,但是城市往往常駐人口足以支撐醫院發展,因此醫院的危機感不強烈。
并且多年來,地級城市醫院仍保留著東強西弱的格局。百強地級城市醫院中,東部共有70家醫院入圍,中部只有20家醫院入圍,而西部只有10家醫院入圍。從省份來看,東部地區又以山東、廣東、江蘇、浙江地級城市醫院競爭力水平高,共有55家醫院入圍百強,其中,入圍醫院數量最多的是江蘇省。排名位次最高,醫院競爭力指數最高的為廣東省。
縣級醫院是中國醫療體系的塔基。據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統計,全國綜合縣級醫院有6000多家,等級集中在二級醫院與三級醫院之間,大多數為二甲醫院。
地域分布上,東部地區是縣級醫院發展最好的地區,入圍數量超過一半,排名位次最高。東部百強縣級醫院主要集中江蘇、浙江、山東和廣東。
中國百強縣級醫院是中國縣級醫院的領頭羊,得益于國家自2009年開始實施的新一輪醫改政策,縣級醫院的發展近5年保持高速增長,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非公立醫院前十位整體格局保持穩定。綜合性醫院實力仍然優于專科醫院,改制醫院數量在不斷增加,競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東部入圍63家,中部入圍28家,西部入圍9家。非公立醫院東部入圍比例低于其他層級醫院。這一現象與公立醫院略有不同。
非公立醫院入圍數量最多的是廣東、江蘇、河南。而公立醫療資源最好的北京、上海,非公立醫院的的發展相對落后。非公立醫院的壯大首先從二線城市開始,一線城市醫療資源豐富,專家資源集中在公立醫院,非公立醫院難以與之正面抗衡,出現所謂“大樹底下不長草”的現象。
在國家醫療總體規劃下,公立醫院是主導,非公立醫院是補充,因此,非公立醫院的發展路徑必然迥異于公立醫院,差異化、專科化是初期非公立醫院發展的優先戰略,總體策略仍側重避免與公立醫院正面競爭,專注藍海,采取補缺者的戰略。在做好專科的同時,不斷樹立良好的醫院品牌,為未來綜合性醫院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非公立醫院需要采取的是側重消費的醫療項目,例如口腔、婦產、男科這些對環境、服務等就醫體驗要求加高的專科項目。綜合性醫院自建的時間較長,品牌的培育周期較長,因此如果發展綜合性醫院,宜采取改制的方式把公立醫院轉變為非公立醫院,特別是對城市醫院、國有企業醫院進行改制。
信息來源:醫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