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華潤與鳳凰合并誤導了民營醫療發展
日期:2016/4/11
摘要雖然兩家合并后擁有和管理11780張床位,7家三級醫院和12家二級醫院,但是其醫療總收入并不與其規模相匹配。
今日,華潤醫療與鳳凰醫療合并的新聞鋪天蓋地般席卷各大醫療媒體,各微信圈也在傳播合并背后的各種故事。透過繁華的背后,我們更應該冷靜的思考一下未來民營醫療的發展。
雖然兩家合并后擁有和管理11780張床位,7家三級醫院和12家二級醫院,但是其醫療總收入并不與其規模相匹配。從公布的數據來看,華潤醫療6000張床位2015年醫療總收入為24.1億元,平均每張床位年收入為40萬元,這一水平僅相當于2014年全國2萬多家醫療機構的平均水平。又如,床位僅比華潤醫療多1000張的鄭大一附院,擁有7000張床位,2015年醫療總收入為84.09億元,其每張床位的年收入是華潤醫療的3倍,二者間的差距懸殊頗大。
《財富》雜志每年所評選出來的全球500強,近年來也一直被人嗤之為僅僅只是500大而已。企業的發展依靠的并非只是規模這單一指標,而是需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君不見,全球規模排名靠前的企業其生命周期未必長于規模小的企業,30年前500強排名前十的企業,現在大多已經落日黃花甚至是煙消云散。
對于1萬多家規模偏小的民營醫療機構來說,其當務之急還是在于如何提高醫療技術、吸引人才、提升患者滿意度才是正道。
在《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中,政府期望到2020年,社會辦醫的市場份額能夠達到25%,可以想象今后的醫療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更多高水準、高起點、高質量的社會辦醫療機構會涌現市場,大型資本與國內外一流醫院合辦的民營醫療不斷頻現。對于領先一步的醫院集團來說,如何保證持續獲得競爭優勢,保持醫院的成長力至關重要。
此外,國際上的巨型醫療集團也開始悄然布局,如美國最大的協助型養老服務及醫療投資集團——哥倫比亞太平洋管理集團,已經開始在無錫設立醫院,未來將通過國際領先的醫療技術和國際一流的醫療管理經驗參與國內醫療競爭,相比眾多重宣傳輕技術的國內民營醫療機構來說外資機構更加注重醫療品質和患者體驗。
保持與塑造醫院的成長力,需要提高和增強以下六個方面:知識結構、技術能力、變革力、運營能力、內部關系、外部關系,這六大指標又構成了相互驅動的因果關系,我們可以用醫院“成長力鉆石模型”(圖1)來具體描述醫院的成長潛力和競爭能力。
圖1:醫院成長力鉆石模型
(資料來源:曹健 中國縣市醫院成長力評價體系)
這六大指標又細分為34個二級指標,從而形成一個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360度衡量體系。
在近期中央所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年)規劃綱要》中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建立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推廣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當前,我國的醫療機構定位是以患者為重心,據統計我國的亞健康人群比例高達70%。健康中國的實現必然會帶來發病人群比例的降低,將更多的居民從院內診治前移到院前預防與干預管理。對于醫療機構來說,今后成長力的獲得不可能再是單純依靠規模的擴大和收治常見病多發病來維持,而是需要戰略的重新定位才能夠迎接新的挑戰。
(曹健,健康界眾說認證作者,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醫療管理研究中心、對外經貿大學中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著有《醫院產業資本運作與集群化》一書。)
信息來源:健康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