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 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上海模式”
日期:2016/4/8
“小病在社區、大病在大醫院、康復再回社區”,這是上海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的方向。上海自2011年起啟動家庭醫生制度,截至2015年底,共簽約常住居民1027.3萬人,簽約率達44%。去年6月推出的“1+1+1”簽約服務,以此帶動分級診療制度。
在“1+1+1”簽約模式中,社區居民可以獲得哪些福利?簽約醫生可以獲得哪些福利?今天上午,國家衛計委邀請上海市醫改辦許速副主任,上海市閔行區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楊建玲,簽約居民陸志敏就相關問題進行在線訪談。
“1+1+1” 簽約服務即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區級醫院、1家市級醫院。這種制度在國際早有先例,居民看病首先去找家庭醫生,通過家庭醫生的診治和分診,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大病再向上轉診。對目前需求和資源的緊缺狀態來說,家庭醫生制度既滿足老百姓醫療、健康需求,又最合理地利用醫療資源。
目前,上海有6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了改革試點,今年將逐步推廣。家庭醫生針對居民健康需求,提供基本醫療與健康管理服務,當前以高血壓、糖尿病、腫瘤、老年人等為重點管理人群。楊建玲介紹,家庭醫生不僅僅是幫居民“治病”,更重要的是幫居民“防病”,讓居民更健康。
家庭醫生會為殘疾人、80歲以上的老人、行動不便的患者等簽約居民提供上門服務,并會為居民建立家庭病床,定期上門提供服務。家庭醫生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醫保都可以覆蓋報銷,而且社區的報銷比例更高,居民的自付更低,與家庭醫生簽約也不另外收取費用。家庭醫生居民建立了簽約服務關系后,上海大醫院50%的醫生號源以及前50%的預約時段優先提供給簽約居民,所以通過家庭醫生獲得大牌醫生的號源要容易得多。
而且據許速介紹,上海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包含了社區中醫,并已經通過了上海社區中醫標準化建設,中醫也是家庭醫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簽約服務也充分考慮了簽約醫生的福利。許速表示,目前已經建立了家庭醫生的目標薪酬制度、家庭醫生的基本任務、標化工作量體系等,并核定單位標化工作量薪酬分配標準,在此基礎上,明確家庭醫生的預期目標薪酬,根據實際完成的標化工作量數量、質量,充分調動家庭醫生積極性,讓家庭醫生通過自我努力、優質服務實現自我價值。
“上海這次的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就是要建立科學的社區管理制度,明確政府、社會、家庭醫生、居民的各方責任。”許速表示,家庭醫生是社區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上海這次的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將凸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平臺功能,即整合社會資源平臺,可以把社會上的健康管理機構、先進的穿戴設備、包括符合條件的個體家庭醫生,都整合在這個平臺上,為居民服務。
“我一直在社區衛生中心找楊醫生看病,覺得她態度好,水平高。后來推出了家庭醫生簽約,我了解可以獲得很多優惠服務。” 陸志敏說,這種模式給他帶來了很多好處,比如減少排隊時間等,更方便就醫等。
信息來源:醫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