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營天東依諾肝素鈉、肝素鈉被召回事件”看中國的肝素市場
日期:2016/3/3
近日,東營天東依諾肝素鈉、肝素鈉EU GMP檢查失敗導致產品被召回,歐盟GMP證書被取消的事件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引爆了中國制藥行業人士廣泛的關注與熱議。此次事件,是否如 2008年的“百特事件”一般引發一系列連鎖效應?國內的其它肝素生產企業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對藥企自身,又有著怎樣的啟示呢?
“百特事件”回顧
從2007年底至2008年2月,突然出現大量病人使用肝素鈉注射液后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甚至死亡。包括來自美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荷蘭、丹麥、澳大利亞、新西蘭及日本在內的149人死亡。FDA經由召回的市售肝素制品中調查分析發現,引起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和死亡事故的肝素,主要來自于美國Baxter公司,其肝素原料來自中國。
2008年3月,美國FDA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來自中國的肝素活性物中的“污染物”為多硫軟骨素(OSCS),其含量為2%-50%。多硫酸軟骨素這樣的工業產品是怎樣出現在肝素鈉原料中的?由于多硫軟骨素和肝素的結構極其相似,普通檢測手段難以檢驗區分,而軟骨素價格僅為肝素的1%。受到經濟利益驅使,部分企業鋌而走險,在肝素原料上摻假售假,最終直接導致了眾多生命的逝去。2008年4月23日,在《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上發表由26名科學家署名的論文,隨后在2008年6月5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由23名科學家署名的論文。這兩篇論文揭示了發生在中國,舉世震驚的肝素造假事件及其嚴重后果的真相。
2012年2月,美國FDA宣布,另外14家中國公司也參與摻假肝素生產。加上原來已列入該名單中的8家中國公司,共有22家中國公司列入“進口提防”名單中。這些公司的產品在美國邊界口岸會受到截留。
是危機,亦是機遇
“百特事件”亦成為中國肝素制藥史上的分水嶺,諸多低質量層次的肝素生產企業被淘汰。“百特事件”發生后,美國FDA緊急增派人員對中國所有肝素鈉原料出口廠家進行飛行檢查,最終僅深圳市海普瑞肝素鈉原料是“零缺陷”通過了FDA嚴苛的審計。鑒于此,美國FDA邀請海普瑞的董事長李理去參與了關于肝素鈉質量標準的溝通和制訂。根據相關數據查詢,深圳海普瑞占全球肝素業務的30%,其兄弟公司深圳市天道醫藥有限公司依諾肝素鈉中國出口排名第一。
此次歐盟藥監當局出招,“東營天東”肝素鈉、依諾肝素被召回,主要是因為肝素粗品GMP審計中有重大缺陷,數據可追溯性造假。 而“東營天東” 的肝素粗品由自己生產,故此次事件暫時牽涉東營天東自身。查詢歐盟EMA網站發現,國內其它廠家目前并未受此牽連。但鑒于中國藥企的不良記錄,不排除日后歐盟藥監當局加強對中國肝素生產企業的監管力度以避免類似“百特事件”帶來的隱患。
痛定思痛
經歷過嚴苛的審查,大浪淘沙,國內優秀的肝素制造企業得已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生存。從“百特事件”到“東營天東事件”,無不敲打著每一位肝素制藥行業同仁的心。“不造假”本是一句再正常不過的話語,更是每家藥企堅守的底線。當“不造假”成為一句口號時,恰恰暴露出我們整個行業都應為之警醒的時刻到來了。肝素行業勢必經歷新一輪洗牌。一次次的“國際性丑聞”有如一把懸在藥企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重塑中國藥企的聲譽和形像,刻不容緩,義不容辭。
信息來源:蒲公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