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品上市許可人登上新聞聯播,被認為可復制、可推廣
日期:2016/3/2
未來3年在10省市陸續試點。
作者:藥點
來源:本文首發藥點(jkb-yd)。轉載此文章須經同意,并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鏈接。
2月28日,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作為上海推動融合上海自貿區、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兩大國家戰略的創新試點成果登上了央視《新聞聯播》,被認為可復制、可推廣。
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是指藥品批準文號的持有人,包括藥品生產企業、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以自己的名義將藥品推向市場,并對藥品全生命周期承擔相應責任的一種制度,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實行的藥品管理制度。
2015年11月通過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和有關問題的決定”草案提出,將于未來3年內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四川十個省、直轄市展開試點工作。
央視《新聞聯播》相關報道全文:
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積極按照中央總體安排和要求,扎實有序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等多項改革試點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效,有的已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
再鼎醫療是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的一家生物醫藥企業,它們正在研發國際領先水平的抗免疫藥物。然而在過去,能自主研發一款藥物,對很多企業來說并不容易。
[再鼎醫藥相關負責人:中國人研發的東西不能由中國人自己來發展下去,反倒在國外先銷售,然后以高的價格回到國內。]
按照相關規定,一家生物醫藥企業想要上市自己研發的藥物,除了要獲得藥品批文,還需要建立相應生產基地,花大錢不說,還容易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更多企業因為沒有足夠資金建廠,只好把自己研發的產品賣給國外生產,再進口成品回國。
去年11月,接軌國際的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在上海開始試點,這項試點的基礎是制藥合同生產。地處自貿區、又云集了世界一流生物醫藥企業的張江,再也不用為企業沒錢建設生產基地而憂慮。
這項制度在張江落地后,很快進入實施階段。本月初,再鼎醫療與同處張江的一家跨國藥企簽訂了制藥生產合同。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相關負責人:(這項制度)能夠使得藥物創新型企業在不失去擁有權的情況下,來減少他們生產設備建設的投資,從而加快藥物快速廉價進入市場]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主任沈曉明:尤其是可以降低相當一部分高端生物制劑、高端生物藥的生產和銷售成本,使得我們國家的生物醫藥企業從中得益,也使得我們國家的老百姓能夠從中得益。]
類似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這樣的改革創新,如今在上海已成為常態。融合上海自貿區、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兩大國家戰略,去年以來,上海推動兩大戰略聯動發展,已開展了高新企業認定、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等十項創新試點,加快形成投資貿易便利與科技創新功能的有機融合,使“雙自聯動”產生“1+1大于2”的化學反應。統計顯示,2015年擴區以來,上海自貿區以上海1/50的面積,創造了全市1/4的生產總值。
讓創新成為改革的鮮明印記,上海一系列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蹄急步穩。自貿區建設“精心育苗”,35項制度創新在全國推廣;司法改革試點“大刀闊斧”,推進85%以上的人力資源投入辦案一線;群團改革“減上補下”,市級機關編制最多精簡40%。目前,上海正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釘釘子的精神抓好各項改革的深化、落實。
改革措施能否落地生根,不僅要看外部條件和環境,還要看它自身的生命力強不強。上海承擔的試點任務,既是機制創新的先手棋,也是新政新策的試驗田。一粒粒改革的種子在這里發芽、結果,經過優勝劣汰、矯正修剪,培育出優質良種。試驗能成功,推廣就有底氣,改革才更有保障。
信息來源:藥點
|